中国数学网


小学数学 初中数学 高中数学 数学新闻


全新的教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由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组织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以下简称实验教材),前六册已通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并在全国各课程改革实验区进行实验。这是一套充分反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理念和要求,深度广大教师、学生及家长喜爱的全新教材。实验教材一方面努力反映新的课程理念,在教材内容的选择和数学知识的呈现方式等方面较传统教材都有重大突破,另一方面它又大胆保留了我国传统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的精华,是一套继承与发展、借鉴与创新有机统一的小学数学教材。教材既重视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同时更是关注学生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是一套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全新的小学数学实验教材。下面着重从三个方面谈谈笔者对实验教材的认识。

一、科学合理的教材结构,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指引下,实验教材一方面按照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标准选择了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另一方面根据数学学科本身的逻辑系统性和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精心安排了这些内容,使教材不仅在内容及其结构上改变我国传统小学数学教材的固有模式,而且还从根本上改变了教材是至高无上的具有绝对权威的"范本"的传统认识。将教科书作为师生从事教与学的基本素材和活动线索,并且在形式上彻底改变了我国传统实验教材过余"严肃"甚至刻板的面孔,使小学数学教材成为内容丰富多样、形式生动有趣的课程资源。

1.精心选择教材内容

根据课程标准关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总体要求,实验教材一方面精选了我国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另一方面又增加了课程标准新规定的一些内容,从而构成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选择教材内容时,教材编写者遵循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基本理念,广泛选取那些既具有教育价值又是学生普遍感兴趣的素材为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具体来讲,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去确定课程内容:一是联系生活实际选择具有现实意义的素材作为教材内容,如在100以内加减法教学中教材用公共汽车到站后上下客的素材呈现加减混合运算内容,一方面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另一方面又便于学生在学习中明确数学在现实生活的作用。二是用生动有趣的素材呈现课程内容,如第一册教材以小猪盖房子的童话故事为素材呈现比多比少的数学内容,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多、少、同样多以及一一对应的含义,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选择那些能激起学生思考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作为小学数学课程内容,通过这样的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并让他们在思考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合理安排教材结构

实验教材对精选出来的课程内容进行了科学合理地编排,使其形成一个有利于师生教与学的科学合理地教材结构。教材主要采用了三大重要措施:一是从一年级起合理的穿插安排"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知识内容,在各册教材的编写中既相对独立地安排各领域的内容,又注意根据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有机地整合各部分内容,使各部分互相促进,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如第二册在"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安排"认识人民币",在认识人民币之后紧接着安排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使教材形成一个互相补充、互相促进,逐步迁移的良好结构。以此引导学生在旧知识的迁移中更好地学习新知识,在新知识的理解中进一步巩固旧知识。二是根据数学知识内部的逻辑系统性和儿童认识发展的阶段性,采用螺旋上升的编排形式安排教材内容,使学生根据其认知发展过程的阶段性和顺序性规律渐进地加深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三是采用"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叙述模式表现教材内容,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获得对一类数学现象的规律性认识,并形成相应的数学模型,最后将模型广泛运用于同类问题情景中去加以应用。如"100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等内容都采用了这种叙述模式。

3.用特定的方式丰富课程资源

为了进一步扩大和丰富课程资源,加大教材的信息量,教材编写者还采用一些特殊的措施表现教材内容。

①设计主题图。教材在一些较大的单元或小节前都设计了一幅隐含本单元或小节所学数学知识的情景化主题图,一方面创设恰当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用主题图所反映的事件去承载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为后面内容的编写和教学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如在100以内加法中教材设计了如下主题图,用"参观博物馆"乘车事件表现"进位加法"和"不进位加法"的课程内容,并为后面的例题提供资源。

②设计"生活中的数学",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课程资源。教材从一年级开始,配合各部分的编写有计划地安排一些"生活中的数学",帮助教师深入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通过这些素材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增强学生对数学价值的理解。如一年级结合时间的认识,教材设计了如下"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切实理解时间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③安排相关内容的背景知识。教材从二年级开始有计划地配合具体内容,以"你知道吗"为题安排相关的背景知识,一方面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所学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数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让他们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的同时,逐步提高数学文化素养。

二、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特别强调课程功能的改变,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过余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根据这一规定,实验教材在课程功能和课程目标的定位上较传统小学数学教材作了重大改变,从根本上体现了小学数学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这方面的改进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全面关注数学课程的育人功能

我国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较多地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则较少考虑发展学生能力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功能,结果既影响教学目标的科学制定又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教材编写者全面分析了小学数学课程所具有的育人功能,并在教材编写中全面体现它们的功能。其猪肉价格具体措施是:一是根据课程标准关于知识领域的划分,就各部分数学知识对促进学生素质发展所起的作用展开深入分析,从有利于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高度审视课程内容的价值。如数与计算内容,教材编写者就从满足于今后进一步学习所必须的基础、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工具、发展数感、发展思维能力、经历数概念和计算发展过程等方面去揭示了其功能。二是用能促进课程功能最佳发挥的素材和形式呈现课程内容,使教材更富有教育价值。如在10以内数的认识中,教材用如下画面去呈现6、7的认识:

这是一个集数数、认数、读数、数的发展(在6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就是7)、比较大小的知识教学和讲卫生爱劳动的品德教育以及发展合作意识的情感教育多方面功能为一体的素材,加之以图画的形式呈现出来,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数的认识和理解。三是在教学中适当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切实经历和探索数学知识的活动过程,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根据课程内容的功能制定教学目标

明确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各部分的育人功能以后,教材编写者又认真分析了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在此基础制定出各学段、各册、各单元的教学目标,并以最有利于实现这些目标的形式去呈现课程内容。在这方面,实验教材注意了两点:

一是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实验教材──方面注意纠正过去过于注重数学知识传授的倾向,另一方面又不忽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特别是那些对今后进一步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基础知识教材给予了高度重视,不仅要求学生切实掌握这些知识的结果,同时还要求他们正确理解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基本的四则计算,教材理直气壮地要求学生在理解其计算意义和方法的基础上,计算要达到一定熟练水平。实验教材在继续重视数学知识和技能掌握的同时,更关注学生能力、情感、态度的发展。在实验教材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各单元不仅都明确提出能力培养和情感教育方面的目标要求,而且还将它们置于与知识和技能掌握同等重要的地位,由此而充分体现实验教材在课程目标上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关注。

二是充分考虑目标的挑战性和实现的可能性。实验教材注意把目标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一方面让目标和要求对学生形成一定的挑战性,通过目标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并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都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另一方面又特别注意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去确定目标的"标高",以保证目标具有实现的全部可能性。

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活动线索

教材既是教学的课程资源,同时又是学生学习的活动线索。实验教材在引导学生的学习线索方面进行了大胆地探索,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对此广大实验教师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具体来讲,教材主要采用了以下一些重要措施。

1.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活动情境

为了更好地体现课程标准关于"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的理念和要求,实验教材努力创设既有探索性又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数学活动情境,通过活动一方面去引导师生教与学的行为方式,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活动中切实经历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如二年级的"长度单位",教材就设计了如下活动情境:

学生在上述活动中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同样长的物体的长度,得出结果不相同的客观事实,由此而引发学生的认识冲突,并在这种冲突中产生统一长度单位的心理需要。教材这样设计认识长度单位的内容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小学数学教材老师演示、学生观察1米和1厘米有多长,然后将其长度的表象被动记忆在头脑中的教学方式,而形成一种老师指导下的探索性学习方式,将长度单位的学习由被动接受老师的传授变成自己的主动探究。

2.按照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生的认识过程展现教材内容

为了使教材更好地引导师生的教学活动过程,实验教材注意用教材内容的展开过程去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根据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和自己的认识顺序去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如"角的初步认识",教材先安排一幅情景图让学生观察感知现实生活中的角,然后出示几种具有角的典型物体并从实物中抽象出角,再出示角的各部分名称,最后让学生折角和画角,进一步建立角的表象加深角的理解。又如"10以内数的认识",教材按照"数数(通过具体物体与自然数之间所建立的一一对应关系而理解一个数的基数意义)──→认识数字──→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数的序数意义──→写数字──→数的组成"的顺序展开,教材内容的展开过程实际上也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指明了这一内容的教学活动进程。

3.建立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努力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局面,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本套实验教材的一大显著特点。教材在其内容的安排和编写上都向学生提示了学习方式,特别是那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内容教材尽量用画面或问题提示学生先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索,然后小组合作研讨,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去实现问题的解决。如在两位数减两位数笔算减法中,教材先让学生在56-22 、 56-18 、50-24等例题的学习中认真思考"列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被减数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怎么办"等问题,然后出示如下讨论笔算减法计算方法的情景图,用情景图提示学生采用合作研讨的方式总结出两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很明显,上述教材内容已经为学生作出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提示,这种提示实际上是在对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引导。


相关内容: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利用TI图形计算器改进高中数学的教学方式
例析新课标算法概念课程目标的教学实施
一道概率习题的教学
数学思想的教学途径
呼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大胆改革教师的教学
高中数学必修课程的教学反思
给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
例谈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老教材的教学
关于算法多样化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