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学网


小学数学 初中数学 高中数学 数学新闻


谈新教材的实验体会


2001年秋季,在广西教育学院教研部、南宁市教科所的指导下,民主路小学开始使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为了使教师更好地把握教材的编写特点,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市教科所又把全市参加课改实验的教师分成四个小组。我们深深感到:作为第一批实验学校的教师,我们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受益者。面对学校,面对家长,面对学生,我们感到压力很大,但我们勇于探索,真诚实践,逐步理解了新教材的编写特点,现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粗浅体会。

一、素材的准备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交流是师生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因此,我积极发掘教材,吃透教材,提供素材,准备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

(一)数感的培养

大多数儿童入学时都已经会数甚至会读、写20以内的各数,但对数的概念未必清楚。因此,对于1~5各数的认识,要教学数的基本含义,数的顺序,数的大小比较,数序的含义,数的组成等。在教学6~10的各数时,我根据学生的需要在课前布置学生调查家中的人数,数一数家中物品的个数,给家中的物品按顺序编号,在班中开个小小物品介绍会等,为新课提供更丰富的实际材料。这样,学生不仅熟悉了数的顺序,大小比较,数序的含义,教师上课时还直接利用学生提供的信息源,辅助教材加以讲解,引导学生把各种数量的物品,如1个人与10个人,16个杯子与6颗瓜子,1个班与1个老师进行比较。更好地建立了数的概念,丰富了学生对数的感知。

(二)归纳规律能力的培养

1.数的组成规律。

我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更重视学生对规律的发现。如我在教学6、7的认识时,学生发现6的分法如下:6——(12345)、(54321),再通过小组交流时发现,只要记住6(123)、(543),就可以记住另外两种,因为他们的位置,只是交换而已。还有的学生是通过小棒按一定的顺序(如从小到大、从大到小)记住分法的。这时教师把几种记法的学生分成了3个小组,让他们用自己认为最有规律的方法(从小到大分,从大到小分,只记其中3种分法)来分一分7可以分成几和几,观察有什么规律。这时全班操作后发现,只记其中7—(123)、(654)的方法的同学分得更快一些。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规律,而且把6、7的分法一起归纳总结了。教师接着布置课外实践作业,让学生回家把家中的筷子拿出8枝分一分,9本课外书分一分,10颗糖分一分(或者由学生灵活掌握分的物品),让学生自己填写表格或把分法记下来,总结规律,把分法让妈妈检查。结果,据家长反映和教师调查,8、9分法的规律掌握后,有一部分学生已经不用分物品就可以把10的分法牢牢掌握。准备了这些素材,课堂教学中教师再设计一些拍手、对口令等游戏,使得这部分的难点问题都迎刃而解。

2.加减口算方法的规律。

对于加减法的口算,过去基本上是让学生想加法记减法来进行的。为了突破这一难点,体现新教材提倡学生学法、计算方法不惟一的特点,我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口算,设计教学环节,创设发现规律的情境,准备实践素材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如在教学课本第24页5以内的加减法时,课堂中教师设计了一个活动环节,让全班各小组学生进行数的加法的交流,如每个人准备好数量5以内的物品,如铅笔、小棒、红花、彩色笔等,小组长负责检查加的得数的方法记录,结果发现进行实际交流后,学生计算的方法可真多,有看减法想加法的,有按数的组成算的,有按顺序数的,有数图的,还有的甚至用2+2=4推出2+1=3、2+3=5的方法。通过活动,开拓了学生的交流机会,发散了学生的求异思维。那么怎样才能用最快的方法计算呢?在教学完10以内的加减法后,教师专门设计了一堂复习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自己整理加法表。学生自己准备好了一些口算小卡片,小组一起合作,把所有的卡片集中起来,设计成表格,有的小组设计成得数是5以内的放一边,得数是10以内的放一边;有的小组把所有的90道10以内的加法计算完都列成一个表格;有的小组把得数是单数的放在一起,得数是双数的放在一起;有两个小组是按课本78页的加法表列的。教师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列表,学生说“只要是重复的算式我们就去掉,剩下的就是要记的口算算式”。太精彩了!接着,教师展示他们的表,让全班学生充分交流,讲一讲都在表中发现了什么。学生说可以横着看,得数从2到10,竖着看,分别是加1、加2……的算式,每一竖排又有自己的规律等,还有的学生斜着看也找到分别是1加几、2加几、3加几等。发现了这些规律,对学生对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的灵活掌握及运用是大有好处的。

二、注重激发学生的独特思维

新教材注重问题的探索性,题材丰富,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答案不惟一,这一切都试图使学生尽快地形成探索性学习方式,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把握每一个机会,发散学生的求异思维。

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47页“用数学”时,教师让学生根据题目意思自己列式计算,在向日葵这幅图中,有三种列式方法:7-2=5,7-3=4,2+5=7,教师让用2+5=7方法的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这个学生说这个2表示已经砍下了2朵向日葵,他想用加法列式,教师充分肯定了他的做法,保护了他善于用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使他树立信心,激发了他的学习热情。

又如在教学“分类”时,教师课前让学生观察商场中物品的摆放情况并记录下来,课堂中整理自己的书包,小组长检查结果并记录。教师在整理分类的方法时,发现学生分类的方法五花八门,有粗有细,一些学生还对作业本的用途、纸质等进行分类,对于这些细之又细的分类方法,教师都充分给予肯定。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带了几包内有绿豆、黄豆、黑豆、瓜子、花生的小袋,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分类,比一比哪一组最快,结果有一组特别快。在介绍他们的经验时,全班学生都聚精会神,原来这个组分工合作,两人合作分一样东西,而且绿豆又多又细,先不分,把其他的东西分完后,剩下的就是绿豆了。可见,充分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对学生是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的。

“9加几”是一年级上册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自主探索9加几的计算方法,体会到“凑十法”的优越性。同时鼓励采用多种算法,只要是灵活的计算方法都可以用。有一个学生在探索9加几的计算方法的活动中,发现只要记住9+1=10,其余的只要把另一个加数减1就可以得出得数,还有一个学生发现9加几用“凑十法”是较快的一种计算方法,但只要掌握了9加几的计算方法,几加9也可以一样用“凑十法”计算了,因为它们交换了位置。对此,教师都大大地给予了表扬鼓励。

学生是一块试金石,是有可塑性的,我们要更多地让他们参与知识形成的探究过程,使他们逐步把知识内化,从而提高智能,形成探究习惯。

三、注重设计数学课堂活动

要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让课堂活跃起来,真正体现“以人为本”,让学生充分体验交流与合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积极构建轻松和谐,适于交流合作,共同探究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学会倾听,大胆抒发意见,会听,会想,会说,会比较,发现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设计活动,创设情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操作与交流中体会知识,验证知识。

如在教学“第几”时,学生已对10以内的数有了初步认识,在讲解新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请出10个学生到前面,每人胸前贴上数字号,让坐在下面的学生找一找谁排第1、第7、第10;说说是怎样数的,还有没有别的数法;请学生把序号是第2、第8、第9的同学找出来。在巩固基础知识环节,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全家福照片向本组的同学介绍。最后设计了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把自己本组的组员排好队,记下序号,找一找自己是全组第几,自己是全班第几。这样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把知识延伸内化到“位置”的有关内容,发散了思维,使学生在轻松的活动中获取了知识。

“数学实践活动”是注重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活动,是当前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要点之一,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含有数学问题的实际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用数学,是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措施。如在一年级上册114页“我们的校园”实践活动中,我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这样设计:(1)安排了4个小组活动——篮球组、乒乓球组、踢键子组、口算组。每个小组都有一份活动记录表,由一个学生监督,另一个学生记录。4个小组分别开始活动,轮流记录,完成4项活动后,开始计算,填出得数,得分最高的还可获得奖励,最后向全班反馈小组记录结果。教师把记录结果检查后,让学生根据记录情况继续提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检查,谁快谁就先获得奖励,最后全班统计获奖结果,评选优胜小组。学生激动异常,课堂气氛活跃,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全班充分合作交流,体验获取成功的喜悦。


相关内容:

“人教A版高中数学课标教材第二次经验交流会
人教数学A版教材的培训手册
“高中数学课程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
“高中数学课程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
新教师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高中新课标教材习题设置的几点认识
对普高实验教材数学3(A版)算法初步设置的
感受高中新教材(人教A版)
新教材《数学必修1》(人教版A版)实施的困
数学新教材教学给我带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