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学网


小学数学 初中数学 高中数学 数学新闻


“有效教学及评价策略的研究”探索之一


2001年9月,我区作为省级实验区,首批参加了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的实验工作。全体实验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了课改实验工作中,一年多来,在人教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数室、省、市教研室的指导下,我们区实验教师认真学习了《基础教育课程纲要》、《数学课程标准》,在课改实验中,积极合作研究、勇于探索、实践,使我区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实验工作开展得扎实有效,课堂教育教学改革得到了整体推进。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培养目标,我们以《小学数学实验教材有效教学及评价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带动实验工作。在更新观念,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方面;在“有效使用教材策略”、“有效备课策略”、“有效上课策略”、“有效评价策略”的研究方面;在改进教研方式、加强合作研究、提高教研质量方面;在充分发挥教师的自主性、创造性,激发教师勇于探索、大胆实践、不断实现自我生命意义价值方面做了点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一、更新观念,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

教材是课程标准规定下的课程内容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转化的“文本”,它涵盖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习活动在心理上和实践中主动获取的学习内容。由于在课堂教育教学中与学生直接发生关系的是教师,而任何课程教材所蕴涵的内容都需要每位教师进行处理并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去实施。所以,教师是关键,是真正掌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方向的人。正因为如此,教师是否能真正领会课程教材的内涵、把握教材中丰富的信息并将其实施于课堂教育教学中,成为新课程教材的创生者、开发者、体验者、实践者,这是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至关重要的环节。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积极组织实验教师参加全国级、省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数学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等培训活动外,结合我区课堂教育教学实际进行了研讨式的细化培训,例如:在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录像课、研究课、教学片段等现实的例子以新的理念、新课标、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开展讨论、交流与剖析。使实验教师认识到了新课程下的教材是怎样变化的;教师应如何以新的课程观,新的视角来看待教材,看待课堂教育教学、看待课堂教学中学生个体的生命价值,看待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角色、责任与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让新课程教材真正成为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激励学生自我实现、不断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的信息资源”。教师又应如何依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培养目标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用好用活教材,并对教材从多角度去做出理性的重建,把适合与教师讲解、学生看得懂的教材资源变为源于学生切身生活体验的、适合与学生思考、探究和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探究精神、促进学生发展的信息资源。这些理念上的认识、观念上的转变都是教师在课改中有效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二、有效使用教材策略的研究内容

“有效使用教材策略”的研究内容包括:

1.有效利用教材资源。

深入领会教材内涵,把握教材中丰富的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使用价值。

2.改变教材信息资源的呈现形式或调整、补充教材资源。

利用多媒体、自制课件、提供动手操作材料等手段协助教学,力求把教材静止的信息资源变为动态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合理提出数学问题,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开发新的教材信息资源。

利用学生身边生活中的或当地特色的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为教学所用,大胆、合理地进行补充开发新的信息资源,并进行重新设计,使之更有利于突出教育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更好地体现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总之,就是要提倡教师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培养目标衡量、分析教材,创造性地用好、用活教材。力求通过有效使用教材策略的研究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利用一切可用信息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提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设计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促进教师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实现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的密切联系;能更好地体现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三、充分发挥实验教材的优势,创造性地用好新教材

实验教材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总体培养目标,体现了数学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注意从形成学生学习经验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且画面更加生动、美观使之更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教材在教学内容、教材结构、编写题例和呈现方式上既注意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又注意体现了开放的教材观、开放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注重所提供的练习不仅是连续的,而且是实际有用的,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持续不断提升的过程,持续不断的探究问题的学习过程;在编排设计上体现了教材只是教学的基本资源,为教师留有了较大的允许改进和补充的空间,所提供的载有知识内容的信息资源及呈现方式,提示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同时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创造性发挥教育智慧的较大空间,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学生的条件,创造性的设计教学过程,教师用书也为教师留有较大的思考余地。那么教师应如何有效使用好教材呢?

1.充分有效地运用教材信息资源。

新教材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力求形成“问题情境—探究新知—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基本叙述模式。以儿童化、生活化的方式反映数学的思想方法,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探究、交流和运用,以达到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自觉应用意识、同时感受数学创造性学习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只有深入的理解、研究和挖掘教材中所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才能合理、有效的使用好教材。例如:实验教材的第一册第二单元的“比一比”中的“小兔盖房”,教材特别注意结合儿童已有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了较完整的引人入胜的童话故事为学习新知识背景图,小动物所表现出的表情也丰富多彩,单画面而言,就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这里也较好地体现了幼小衔接)因为我们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在听童话故事中慢慢长大的,他们喜欢童话故事,也乐于接受这种形式。同时故事中渗透了互相帮助、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这样的教材资源让学生在生动的情景中进行比较,充分感知“同样多”、“多”和“少”的含义。又如:第三单元“1~5的认识”中的“野生动物园图”以及第六单元的“6~10的认识”教学中“美化校园”等等,都为设计了富有童趣的问题情景图,为学生提供了经历数概念产生过程的现实背景引导学生结合生动的画面识数的。教材内容生动有趣,富有思考性,注意选择了学生喜欢的素材作为数学知识的载体如充分利用小动物图帮助学生认识数。不仅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各个数概念的内涵,同时给学生提供了经历数概念形成过程的情境、机会和空间,有利于学生在现实背景中抽象出数概念,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如:二年级上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两位数加两位数”教材注意了信息资源的现实性、探究性。提供了通过参观博物馆乘车的情境引出数学问题的情境主题图,提出了要解决“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的实际问题所需的信息,如两辆客车每辆车准乘70人,有四个班去参观,每个班的人数都是已知的。这些信息学生很感兴趣且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很容易激发学生提出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如“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客车?”学生可以列出每两个班人数相加的算式,并在合作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方法。同时教材提示教师在这儿可以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或解决学生学校生活的现实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问题的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与实际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

再如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这节课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其目的是:让学生亲自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感知乘法的含义;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并在合作探索乘法算式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算式的读法;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新教材对《乘法的初步认识》的编写无论在内容还是呈现形式上较以往都有很大的突破。教材提供的信息资源:首先是一个热闹欢快的游乐园的主题图,通过这一学生熟悉而又特别喜爱的场景,暗示出生活中有许多一组一组出现的数量,并且每一组的数量是相同的。这样设计使数学贴近了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建立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例1则以学生的操作活动入手,展示小朋友们用小棒摆出的作品。教材这样设计提示教师在进行乘法的教学时要从学生的活动入手,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然后再给出相同加数连加的另一种表示方法──乘法。

我们的教师在使用教材时,注意在深刻体会教材的编排意图的基础上,一方面充分运用了教材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对教材资源做了适当的补充与调整。

如何实现课程标准所明确指出的“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呢?由于乘法的产生是有其必要性的,是劳动者在生产劳动中经常遇到许多相同加数相加的情况,在长期的记录过程中由于感觉到它的麻烦,于是创造出一种简单的记录方法,并逐渐形成算式,演变成了乘法。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向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如何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自经历乘法产生的这一过程,充分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活动经验,去自主开展活动呢?(教师把公园游玩设计为本节课的一条主线,用这一情景串起整节课的内容,一方面使教学前后呼应,形成一个整体,另一方面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新知。)

将主题图设计为动画课件,并添加上富有情趣的事物,特别是公园里有几个小朋友在做用小棒摆图案的游戏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会联想到自己的学习经验产生也想摆一摆的愿望,“小朋友在干什么?”(画外音)“你们会摆吗?你们会摆什么呀?”……“你们会摆这么多作品,那么咱们来做一个摆小棒的游戏好吗?”(摆自己喜欢的作品。比一比在规定时间内能摆出多少个相同的作品)此处在游戏中为学生学习新知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学生用小棒创作出了美丽的作品,在学生提出问题“所摆出的作品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学生会列出许多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加法算式的特点,并让学生想像:如果继续摆下去,摆100个图案,所列的加法算式会怎么样?使学生充分感知到这种加法算式算起来很麻烦,激发学生产生想简便方法的愿望。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索一种简单的表示方法,然后再根据学生研究探索的情况由教师引出乘法。这样学生可以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乘法的知识并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体验了简化加法,有了自己的简化方法之后,才呈现出来的。这样的教学不再是教师机械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

为学生提供这样的信息资源,使学生真正成为了数学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出学生的思考、个性和创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感受成功的愉悦。

把新知的应用设计仍然放在公园这一大情境图中,通过观察公园中孩子们在儿童乐园游玩的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这些问题中自主选择,并用今天学习的乘法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游乐的过程中学会应用乘法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同时双基也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因此,在教学时,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信息资源,也需要教师将课程和教学整合,当好课堂创造的主角,为学生创设和提供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自主探索的、获得成功体验的、主动发展的和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不断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改变教材信息资源的呈现形式和改进、补充教材资源

改变教材的呈现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创新思维空间。新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主要精神,也注意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但当前所有教材提供的信息资源所呈现给学生的只能是静态的画面,这种呈现形式有的还需学生去被动的理解画面的意思,不利于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不利于促进学生思考和探究,不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新教材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创造性发挥教育智慧的较大空间,我们提倡教师在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的条件、学生的条件,创造性的设计教学过程,改进教材的呈现方式。使之给学生提供的信息资源更有利于学生学得主动、扎实、富有个性、富有成效,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那么,如何改变教材的呈现形式,把静止的画面变为动态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有利于引发学生产生数学问题的情境呢?许多实验教师进行了创造性研究和探索。例如: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加减混合”,教材是配合例题安排了情景图,目的是用图来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和计算顺序,同时还在算式中用线标明了计算顺序和第一步算出的得数。如将这样的画面直接展示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的去理解画面的意思,再讲解画面的基础上,理解算式的意义与运算顺序。对此,改进了教材的呈现形式(1)将例题情景图制作成课件,用动态的画面生动的反映出湖里天鹅只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过程,然后提问“看到了什么?”(我看到湖里有4只白天鹅,从远处飞来3只,又飞走了2只)“你能根据动画情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湖里还有几只?)“你们能自己列个算式计算出来吗?小组合作解决,好吗?”…… 改进教材呈现形式(2)教师用美丽的画面表示第一幅图:湖里有4只天鹅,教师将飞来的3只天鹅同时放进画面,再将其中的2只慢慢的移出画面。问题同上。学生对动态情景非常感兴趣,能引发学生主动提出数学问题,且有利于学生在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理解算式的意义掌握运算顺序。

又例如:一年级上册第58页“用数学”,老师们认为这幅插图设计得非常好,它选取了学生最喜欢的小动物的形象,画面生动形象,趣味盎然,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很受学生们的喜欢。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创新思维空间,教学时,实验教师灵活地运用了这幅插图,把它做成了课件,变静态为动态,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美丽的大森林”的整体情境,以旅游团到大森林中游玩的形式引导学生走进情境中,再根据教学内容依次拉近小鹿和蘑菇图、小鸭图、小猴图,让学生逐一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种形式深深地吸引了低年级的学生,充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这幅插图还可以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小动物的可爱,从而很自然地实现了“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思想教育目标。通过学生帮助小动物逐一解决问题这一环节的设计,培养了学生助人为乐的精神。

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认识”教材的编排设计是这样的:出示主题图,先出现两群羊,每群10只,使学生看出有20只羊,继而又来了8群羊,请学生估计有多少只羊。这部分内容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感知100有多少,体会它比以前学过的20大得多,了解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数,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老师们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教材。老师们认为开始的主题图,如果10只一群、10只一群地出示,虽然有利于学生估数,但这样学生能很快地十只、十只地数出羊群的只数是100,学生在后面数100个物体的个数时,就可能会受其影响十个、十个地数。而这样的数法,要比一个一个地数要高一个层次,因为数数的单位由“一”一下子变成了“十”。那么,怎样更有利于让学生把100以内的数逐个数出来,让学生体会数是数出来的呢?为此,对这一部分进行了调整、补充。(老师在课前和学生的交流中了解到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口头数到一百多,当然,这个数数只是唱数,要让学生准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却有困难,学生对100以内的数的数感的层次还比较低。)

(1)向学生提供贴近生活的信息资源。体现做中学,通过充分动手操作,让学生体会数是数出来的。选取了4样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物品(铅笔、橡皮、糖、幸运星),每人一种,都是100个。方法:先估数,再让学生自己数一数。使学生充分感知100以内各数的含义、感受到要准确地数出事物的个数,应该边点边数,手口一致。

(2)培养学生的数感。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特点,我们力求通过提高学生的估数能力,在充分动手操作的认知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感。

(3)数数之前先估数,让学生对物体的个数有大体的感知。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数,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

例如:先请学生数出10个物品,感知10个物品是多大一堆,再数出10个物品,让学生感知20个物品是多大一堆,然后以10个一椎,20个一堆为参照物,估计自己那一袋物品大约是多少。通过让学生实际数一数,看谁估数和数数的结果比较接近,向学生渗透估计的方法,使学生的数感得到发展。

(4)对于信息资源的处理方式上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就数数而言,学生能口头数到一百多,这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数的基础。以这种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在反复点数的过程中,建立起百以内数的概念,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主动构建的学习方式。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运用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引导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在反复点数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百以内数的概念,培养数感,并借助这个过程,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发展、自主建构知识的学习方式。

3.创造性地开发新的教材信息资源

要让教材成为充满诱惑力和吸引力的信息资源,那么信息资源的“趣味性、现实性与挑战性”应当是首当其冲的。在开发新的数学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提倡教师利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创造性地开发那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同时又含有数学现象和数学规律的实际问题的资源信息为教学所用,大胆、合理地补充开发,对教材进行重新设计,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更好地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切实为学生创设出“贴近生活”的、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激励学生自我实现的问题情境,以达到有利于“让学生做数学、研究数学”的价值趋向,为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例如一年级上册107页的“用数学”中只提供给学生一组小兔子图,实验教师将这组信息作为练习内容,重新创设了新的信息资源,精心用电脑绘制了6种不同颜色的小动物打印出来,并配有六组精美的彩色背景图。教学时以小客人来做客的形式让学生自己从信封中请出小动物,并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粘到背景图中,这样不仅留给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的机会,且能出现多种信息,深受学生喜欢。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他们通过自己思考,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展示汇报的形式,根据自己设计粘贴的图意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并用数学知识解决了问题。以“小马图”为例,学生根据自己贴的画面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了“一共有多少匹马?”这个问题,然后他们就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有的小组按群来分,列出了“3+4”和“4+3”两个算式;有的小组按颜色来分,列出的是“5+2”和“2+5”;有的小组按大小来分,列出了的是”“1+6”和“6+1”。同是一幅图,都是为了解决“一共有多少匹马?”这个问题,但是学生却想出了这么多方法,可见这种设计留给学生的思维空间很大,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了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的合作精神。

又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认识钟表》的内容,教材原来的安排是第一课时认钟面和整时;第二课时认识半时。我们在了解了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本单元的内容编排进行了调整:将认整时和认半时安排在一个课时内。这样,可以将整时和半时对照着认,既有利于克服半时这个难点,也使知识更加完整,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教师创造性地开发了新的信息资源:“小虎乐乐──认识钟表”。并制作成动画片,资源中创造了一个非常可爱的动物形象──乐乐,而且以情境串的形式将该形象贯穿本节课的始终。创设的第一个定格情境:妈妈让乐乐5点回家,乐乐经常回家晚了,因为他不认识表。(钟面上的时刻是6时)“小朋友,乐乐为什么会挨批评呀?”(学生中认识时刻的会说这是6点,妈妈让他5点回家,他晚了,所以挨批评。)“你怎么知道这是6点呀?”学生介绍认6点的方法,由此引出“整时的认识”,让学生试拨时刻,进一步体验“整时” 。 “小朋友都认识这是6点,那5点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能试着在自己的钟表上拨出来吗?” (在课前的调查中,了解到至少一半以上的学生会认整时,所以大胆地让学生试认试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主人的作用。)

第二个定格情境:“认识半时” 。“小朋友们帮助乐乐解决了难题,乐乐学会看表了,他现在可遵守时间了。他和小伙伴约好了打篮球,他准时到了。”动画课件演示乐乐打篮球的情境。“小朋友,你们知道乐乐打篮球的时间是多少吗?”(可能有的学生认识这个时刻是9时半,也可能有的学生认为是10时半,就让学生展开争论,在争论中越辩越明,自己对半时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让学生在拨和认的活动中进一步体验“半时” 。至此,半时的认识这一难点的突破,是在学生逐步的体会和感受中完成的。

在认整时和半时的部分,没有一个时刻是老师领着认的,都是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研究、讨论、交流、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领会,主动学习知识的,将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

学习信息资源的趣味性、新颖性、探究性往往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创新欲望,有利于激发学生充分调动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方法,使其获得对问题的创造性解决。例如: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的“统计”,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统计知识,这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体会到统计的作用、统计的必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教材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是通过教师带领同学们统计校园内花坛上每种颜色的花的数量,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和方法;为了直观比较每种花的多少,引出条形统计图,使学生直观感受条形统计图。教材这样设计提示教师要使数学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建立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要使学生体验数据收集整理的过程。我们在学习、分析教材提供的信息资源基础上,认真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同时思考,“怎样能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 、“怎样能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怎样能使学生初步学会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信息相关的问题,初步体验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统计”教学“应注重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的过程”。我们创设了富有儿童情趣信息资源,并编制成动画片。 “快乐一日游”──统计,以森林里的小动物要组织“快乐一日游活动”的事例作为情境引入,小动物们得到消息后纷纷来报名。提出问题“要知道报名的每种小动物的只数怎么办?”,学生自然会从自己的学习经验中想到用“数一数”的方法,但当他们用以前“数一数”的方法去数的时候却发现这个方法不行,学生会积极思考能够数出每一种小动物的方法,(小组合作探索)这时的合作探索就显得格外必要。学生会自主探索出的他们的新方法,可能会用数字、符号等方法去表示小动物,并随机记录数据,这正是统计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到必须用这样的方法才能数出每种动物的只数,使学生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课标明确提出“统计观念主要表现在: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能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在教学中,实验教师创设了让学生帮助为小动物准备午餐的情境,其目的就是让学生体会到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学生在准备午餐需要的食物及其数量时,都是依据刚刚统计的每种小动物的只数来做出决定的,如:因为兔子有7只,所以买7个胡萝卜,每只兔子1个。 实现了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初步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初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在一年级下册20以内退位减法的“十几减9”这一课时。有的教师重新创设了教学信息资源:“小小魔术师”──“十几减9”。是一名小魔术师在舞台上表演魔术的情境,小魔术师一手拿魔术棒,一手拿帽子,魔术棒一点:变出9只小鸽子。小魔术师:“我给小朋友带来了十几只小鸽子。猜一猜,我可能带来十几只呢?” (旁边设有一个对话框)会极大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让学生猜测魔术师可能带来了十几只小鸽子。教师将学生的所有猜测都写到黑板上,并告诉学生这里面藏着许多数学问题,看看那个小朋友能发现它,那你就是最了不起的小小数学家。(带来13只鸽子,变出9只,还剩多少只?)通过提问题学生把所有十几减9的算式都能列出来了,再以其中的一个算式为例让学生自主探索十几减9的算法,这个过程完全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解决,以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后,黑板上所有的算式放给学生自主完成,可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方法计算,使学生进一步感觉学习数学知识是非常有趣的。

一年多来的学习与研究促进了实验教师在学习和实践中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教育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的改变。形成了对教材使用策略、备课策略、上课策略及评价策略地自觉探索与研究的氛围,提高了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特别是能在课堂教育教学改革中,自觉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培养目标衡量、分析教材内容,创造性地用好、用活实验教材;努力把静态的教材资源转化为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活动的动态的活动资源;开发新的教材信息资源;精心设计教育教学方案;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逐步体现了教师角色的转换。使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真正成为新课程教材的创生者、开发者、体验者、实践者,成为教育教学的决策者。


相关内容: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初探
新课标下转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有效策略
把握新课程教材,提高教学有效性
职业高中数学课堂有效“问题源”研究
对“有价值的数学”的探索与思考
课后“二度设计”有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魅力听算:优化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
追求有效的体验学习
精心搭起生活与数学的有效桥梁
浅谈如何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数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