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学网


小学数学 初中数学 高中数学 数学新闻


例谈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老教材的教学


一堂课如何教,特别是一些老教材内容如何上出新理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教学思想,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也来谈谈几点见解。 一、要善于融入生活,盘活学习内容。 现行老教材中有很多例子脱离儿童的生活圈,这是不争的事实,学生学起来老没劲、不来兴趣,学习效果多事倍功半。但反过来看,我国幅员这么辽阔,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我们不可能强求教材要面面照应,怎么办呢?有经验的老师就善于把学习内容与儿童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再通过合理改编,营造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像第十一册的“百分数的意义”,老教材中呈现的是一组比较“三好生与全班人数的比率”问题,我不是说这样的问题不行,而是此类老掉牙问题多数学生不感冒,学习热情更无从谈起。有的老师就把它改编为“现场品尝两杯糖水的甜度”,我也尝试过,学习效果相当不错,不但学生学得欢心,老师也教得开心。以点看面,融入生活、改编老教材中不适宜的例子,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要善于组织有效合作,盘活学习方式。 传统的数学学习,总离不开专心听、独立想、题海练,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今提倡的是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这种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发挥群体智慧,达到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目的。 统揽当前的数学教学,小组合作已走入寻常课堂,正成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很多课堂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追求的只是形式效应,摆花架子,真正有质量的合作并不多。那么,怎样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呢? 1. 不同的学习内容要有不同的人员组合方式。如“小问题”可要求同桌合作,不必小题大做;探索新知识可采用“梯度”组合,发挥帮扶作用;讨论多种解题策略可采用“同档”组合,避免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壁上观等等。 2. 小组合作的内容要注意适时调整。我们以前的教学习惯于“预设”,有时就显得“小组合作”画蛇添足、可有可无,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课堂中要敏于捕捉即时信息,及时调整方向,组织有效的合作。 3. 合作的时间要有保证。一节课40分钟相当宝贵,我们老师对时间往往抠得很紧,这是造成很多合作起不到应有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约束必须得到彻底的改变。 4. 合作讨论的问题要有质量。一堂课的合作不在数量多少,而在于问题的质量,讨论的话题一般集中在知识的生长点、学习的疑难点,或是思维的模糊点等等。 三、要善于鼓励横向思维,盘活学习策略。 一直以来,我们都非常重视思维的深度发展,忽视思维的横向训练,随着课改的深入,大家慢慢认识到了横向思维的重要性,鼓励多种解题策略屡见课堂,这样学生的思路就变宽了,大脑变灵活了,创新的积累也就深厚了。 就老教材而言,涉及对横向思维的训练是比较少的,对课堂中的重点问题,我不仅要求学生学会,还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多角度去思考,多方法解决问题,想方设法拓宽学生思维的宽度。如第十一册中的“和倍分数应用题”,教材中展现的只有列方程一种方法,教学时,我不局限于此,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梳理思路,鼓励学生或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寻找其它的解决方案,然后交流互评,结果有用方程解的、有用分数解的、有用比例解的、有用推理解的,五花八门,并且都能说清理由,其中有的解法甚至我在预设时都没想到,这样的学法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大有裨益。 四、要鼓励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盘活学习手段。 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计算机、宽带网络的普及,传统的学习手段已远远适应不了时代的发展,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在国外已成为一种时尚,在国内也已迅速发展。在课堂中,尝试将它与传统的学习手段相融合,依我国的国情,就现阶段而言,也不失为一条好的路子。 如学习“圆的周长”,首先课前布置预习:什么是圆的周长?你了解祖冲之吗?什么是圆周率?如何计算圆的周长等?要求学生通过家庭电脑链接网络,搜索、查阅相关资源,作好记录,上课时汇报你的学习收获,与同学共享,实现真正的自学。这种学习方式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但现在正逐渐走入我们的一线课堂,大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手段,拓宽了视野。 五、要提倡分层布置作业,盘活练习机制。 长期以来,我们布置作业习惯于统一标准,不考虑分层,其实这有背于教育规律;让不同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学习等次的同学布置不同层次的练习,这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因此,课堂中我们提倡练习要因人而异、分层布置。 像我在平常教学时,每堂课都要设计几套不同的作业:有难的,有易的;有几道题一组的,也有单独一道题的……课堂中,对于那些吃不饱的优等生经常悄悄递过一张小纸条给他加加餐;对于那些消化不了的学生,经常让他们复习一些刚练过的类型,强化掌握。如此一来,照此顾彼,一个也不落,学习效益提升明显。


相关内容:

专家谈高中数学新课改 要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来
实施高中数学新课程所必须关注的几个问题
警惕“新课效应”
例谈创造性思维的自我培养
新课改:融认知和情境于一体
新课程实施中数学教师面临的现实性挑战
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例谈图形计算器在数学实验中的运用
例析新课标算法概念课程目标的教学实施
新课程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