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学网


小学数学 初中数学 高中数学 数学新闻


谈“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低年级(一年级上册)的应用


    《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学期的数学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在课内及课外设计大量的小组合作环节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之后与同伴进行交流。同时教师给小组提供适当的帮助和引导,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式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使小组合作落到实处,确有实效。
    我校课改已进行两个多月了,我一直在探究并付诸实施新的教法,现在就谈谈我在小学第一册(上册)数学教学中是如何体现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
    一、堂堂动手,熟能生巧
    大多老师,特别是小学低段老师,都反映课上不敢让学生动手,怕一动就乱就散,收不回来,教学内容完成不了。我认为,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就是好动,坐不住,喜欢动手。我们就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从入学开始就坚持每堂课都让学生动手操作。我的学生每个人都有一个学具盒(样式不一,内容大致一样),我就充分利用这个小小的学具盒,让学生尽情的动手操作。如:“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一单元中,(第六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第九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也可仿照。)我每堂课都让学生从学具盒中拿出相关数量的学具,数一数,摆一摆,起初学生很慢,也很乱,等这一单元的后期,全班学生都能又快又准确的拿出学具按要求进行操作。后来在8、9的加减法的教学中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边操作边列式完成相关内容,比老师苦口婆心的在黑板上讲效果好得多。

    作为课内操作,教师还可以根据准备的学具让学生来操作。如,教学数的顺序,用数字0~10的数字卡片摆出;教学数位时操作数位表;学认识时间时操作钟表等。另外一种操作就是课外操作了,也就是让学生自制学具。我的学生基本没有书面家庭作业,回家的作业就是制作或收集与要学习的内容有关的学具,如0~10的数字卡片,0~10的加减法口算卡片,简易数位表,简易钟表等。有些学具学生完全可以独立制作(做各种卡片),有的需要家长的协助,但注意不能让家长包办。半学期下来学生积累下来的卡片就有九十多张。学生在亲自动手制作过程中,不但锻炼了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巩固了所学习的知识。另外,学生拿着自己制作的学具在课堂上展示、操作、当小老师也能体验一种成功的喜悦。经过学生这样的经常做学具、拿学具、摆学具、收学具、整理学具,学生一定会熟能生巧生快,教师怎么会怕学生动手呢?
    二、小组合作,确有实效
    当今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比较缺乏自制力,自理能力,和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我认为从一年级入学就培养他们的小组合作交流能力,不管是对他们的学习还是对于教育他们如何与人相处都有很大的好处。
    1. 互相监督,养成习惯。小组形成后,就有了互相监督的效力,谁坐得不好,写得不好,不注意听,动作太慢等不好的习惯,都可以通过组员相互监督加以控制和帮助。我们班级小组以六人一组,围坐在一起。在入学开始的一星期的强化养成教育中,我们就专门训练他们的常规习惯的养成,如:坐、立、行、倾听、发言等,都是通过小组互相监督完成的,不用老师一个一个的纠正,效果很好。
    2. 以好带差,面向全体。新课标指出我们的教学要全向全体,如何一个不漏全面带动。我认为小组合作是最好的方法。如,最开始由于学生的学前教育的水平不一,有些同学甚至从来没有上过学前班,连最起码的书的页数都不会翻,做题时连题都找不到在哪儿,如果光靠老师一个个的帮着翻,要耽误许多课内时间。这时小组合作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还有在学生答完题后,老师只需要检查小组长的,然后再让小组长再检查组员的就可以了。省下的时间老师就可以更多的辅导学困生了。
    3. 小组激励作用也很重要,对于班里的每个学生来说,教师无法做到人人都能奖励到,激励到,但如果实行小组激励制,哪一组所有的同学都表现的好,就奖给他们一颗星,同时创造机会让每一组都有机会得到奖励,这样就可以激励到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喜悦,体会集体主义荣誉感。

    当然,要做到以上各方面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可能需要一学期,甚至一学年的才能见到成效。我认为只要教师有信心,相信自己,相信学生,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随着自己教学经验的积累,你一定会真正体会到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妙处的。


相关内容:

高中生在数学学习中不能“动”的现象初探及
优化学具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