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数学的组织活动形式而言,指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个体学习,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新课标颁布实施以来,小组合作学习已逐步成为小学小班化数学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与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相比,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多优越性,在融洽师生和生生间的相互关系,活跃学生思维,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全面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常常看到,由于小组划分的随意性、组织策划的散乱性、学生参与的不均性、关系处理的失衡性等问题,致使小组探究浮在表层或偏离正题,造成小组合作活动流于形式,看似热热闹闹,实为摆架子、走过场。那么,怎样才能防止上述现象的发生,使小组合作学习得以优化,从而提高小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呢?我们认为,在小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学中应坚持“一二三四五”。 “一”,即把握一个时机。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背景的一种教学形式,其关键是在教学中学生有没有这样的需要,有没有这样的可能。作为教师,不能为了小组合作学习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应根据数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才能充分发挥其最大作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以下五方面切入点值得把握: 一是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的时机把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创设障碍,激发学生合作的欲望,培养学生间团结协作的精神。例如:在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时,当学生学会了初步的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后,我让学生独立统计1分钟内从校门口经过的各种车辆的数量,学生纷纷动手认真地记录着,结果学生反馈时主动提出一个人记录比较困难,要求能够小组合作。于是学生自发结成小组,明确分工,有的数小汽车、有的数货车、有的数自行车……。分组后再一次统计数据胜利完成任务。由此可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有意设置一定的障碍,可以激发学生合作的欲望,增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合作的效率。 二是学生个人探索困难时的时机把握。由于学生掌握的知识能力有限的,所以当他们在学习新知识,往往会遇到困难。如在教学“9加几”这一课,通过小礼物泡泡糖吸引学生的兴趣,提出你能根据图片提出一个问题吗?怎么列算式?你是怎样算出得数的?学生兴致高涨,纷纷动脑筋,想办法。独立思考了几分钟后,有的同学眉头紧锁,教师就说:小组的同学可以合作,大家一起动动手,想办法。同学们一听,立刻又活跃起来,在组里交流着各自的看法,用实物操作。通过小组的讨论得出了4+9=13可以4分成1和3,9+1=10,10+3=13;可以用数数法,也可以用接数法等各种方法。可见,选择学生有困难需要帮助时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定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是学生意见不一时的时机把握。现在的学生不善于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一旦出现有不同意见,浮于表面的争论较多,说服力不够,存在随风倒的现象。此时教师如果对有争论价值的疑点适时下放到小组中,让持有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合作,与对方争辩,在辩论中明晰正误。例如:在教学“左右位置”这一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左右的相对性,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把花环戴带在和老师同样的这只手上。老师面对学生把花环带在右手。看一看你们带的是哪只手?有的学生带在左手,有的带在右手。老师问学生你们谁带的是正确的?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已经分成两个阵营,老师没有裁决,而是让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合作商量后再发表意见。正反两方同学各自聚在一起,讨论过后,各队推选出代表,小小辩论会开始了。反方代表说:“我们看到的老师带在左手上。”正方代表说:“老师是面对我们,所以我们看到的是左边其实是老师的右边,因此应该带在右手上。”通过组织小组合作辩论,得出左右手是固定不变的,因为我们的方向不同,左右两边的位置就不同。可见,意见不一时,采用合作即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可以增强竞争意识,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地基础。 四是解答开放性问题时的时机把握。“开放性”问题其解题策略不唯一,答案不唯一,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很难多角度的去思考,须群策群力才能展示各种策略和结论。例如:出示8个一角、四个二角、一个五角,要求学生从中拿出8角钱,可以怎么拿?这时有的学生说可以拿8个一角,有的学生说可以拿四个二角等等,学生给出许多答案,我就问学生你们答案完整了吗?怎样才能把所有的答案都找到,这时让学生小组合作,在组里把所有的答案都展示出来,让学生在组里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有序的寻找。这样,合作时机的恰当把握,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了主动性,活跃了思维,学生不仅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 五是教学内容重难点时的时机把握。在教学中,教师应在对学生来说重点、难点处设计合作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能力。例如:在二年级证明长方形对边的长度相等,正方形的4条边长度相等,难度较大,老师要求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在小组里学生经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用尺子量,折一折等方法顺利解决这一难点。通过在教学内容的知识的关键处,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有层次的进行分析、比较,真正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即培养两种能力。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集体行为,但是与个体的独立思考是密不可分的,他们存在着一定的辩证关系。因此,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合作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前认知能力作基础,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代替的。只有在学生思考到达一定的程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时,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这样才能找到最佳答案。我们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之前一定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拥有自己的一片思维天空,在此基础上再合作交流,这时的交流才是体现个人创造性的高质量的合作。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更多地表现形式应该是语言的交流。在数学课中,要有意识的去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只有小组成员通过语言的表述,把自己的思维与其他成员沟通、交流,才能达到思维的共鸣。对此,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一是学会倾听的能力;二是学会质疑的能力;三是乐于陈述自己观点的能力;四是勇于接受他人意见的能力。学生在能够用自己的话表达清楚问题后,再让他们尝试着用规范的、严密的、有逻辑性的数学语言再讲述一遍。通过这样反复的强化,能增强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信心,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真谛。 “三”,即建立三大机制。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系统的学习方式,必须具备相应的交流、评价、竞争机制,才能更好地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突现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 1、建立交流机制。展示交流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环节,是形成正确认知、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所在。应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具有向教师或同学交流自己的思想、发表不同见解、表达学习体验的机会。因此在各小组各自合作的基础上,教师要给足学生的发言、补充、更正甚至于辩论的时空,让各小组充分展示成果,阐述观点,通过充分交流、相互开拓、辨析和质疑答辩,进一步内化知识,加深对问题本质的理解,最终达成共识,归纳概括合理的结论或得出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 2、建立评价机制。“评价是一盏灯,能点亮学生学习前进的方向”。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多采用正面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和教师个人的教学成功与不足进行客观、恰当的评价,并形成以下几种长效机制:一是基础评价机制。即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课堂中在小组中的表现作深入的了解,为他们定一个“水平线”。二是过程评价机制。即对学生合作过程中的情感、态度、表现等不失时机的进行恰当评价,并组织小组间的相互评价和学生的自我反思,以此肯定成绩、找出不足、指明方向。三是成果评价机制。即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成果的合理部分,不苛意求全,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合作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 3、建立竞争机制。有竞争才有提高。针对小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从强化两种观念入手,及时引入竞争机制,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高效。一方面,从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入手,如经常性开展“最佳小组”评比活动,把小组合作中的成果具体量化;另一方面,从强化“学习成员”的个体荣誉感入手,通过选出最佳组长、最佳组员,让基础好的学生感到提高自己成绩的同时,还必须尽力帮助组内其他成员,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认识到小组的成功取决于每个成员的努力,变压力为动力,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助的局面。 “四”,即处理好四方面关系。 1、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竞争本身是进一步合作的动力,合作又是更高层次竞争的基础。因此,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竞争意识,又要辨证地处理好合作与竞争间的关系,使学生之间由过去的竞争关系转向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关系。在小班数学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应以合作为主,小组间应以竞争为主,竞争与合作相伴进行,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集体荣誉感,使课堂气氛既紧张,又愉快。通过教师创设的条件,使学生们从小体会到个人努力固然重要,但要获得最后的成功,只有在相互协作、相互帮助下才能达到目的。 2、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学习对集体负责,主动参与讨论学习,不能有消极等待或依赖小组其它成员的思维情绪。汇报学习成果时可采用“小组中心发言人”制。中心发言人要组织组员讨论,认真听取小组意见,在全班交流时负责汇报,把小组意见表达完整准确,并引进竞争机制,使小组每个成员都有做发言人的机会。 3、处理好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因为每个组内含有不同水平的学生,所以容易出现能力强的学生轻视能力弱的学生,自己抢着发言不听别人见解,而能力弱的学生因怕说错而引起同组同学的讥笑而不敢发言,从而使小组内出现“小老师”、“小权威”而引起的矛盾这种现象,所以应注意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一是针对在小组中不同同学的自卑心理、骄傲心理、孤芳自赏心理等情况,及时帮助他们调整好心态;二是当能力弱的学生有点滴进步时,给予大力表扬;三是采用轮换组长制度,通过实践不但促进组内团结,也使每个成员都有展示自己才华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形成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气氛。 4、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的活动是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活动。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应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把“导”与“演”进行分离与分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使师生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教师也会由此而使自身的工作负荷得到减轻,可以有时间研究教学问题,科学设计教学方案,进行教学改革,确保“导”的质量。学生由于主体性得到了体现,自然会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会把学习当作乐事,最终进入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地。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一服从”关系也会逐渐变成“指导一参与”的关系。 “五”,即实施五种模式。 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依据尊重学生、遵照自愿原则,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把全班学生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一般4至6人为一组。具体分组实施模式有五种: 1、成绩差异分组模式。有两种分组法可供参考:第一种,由后进生、绩优生双向选择,可选择能帮助你的同学或你愿意帮助的学生。其优点在于能照顾到学生的自主性,能自由选择,能促使较好的学生带动后进的学生,帮助他们共同进步。其缺点在于可能会出现小组内较好的学生说的多,做的多,后进生只听不说,锻炼的机会就会越来越少,绩优生会产生优越感,后进生会有自卑。第二种,把后进生与绩优生各自分组。其优点在于能根据各组的能力不同,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便于教师分层教学,学习的效果比较明显。其缺点在于对学生自身的选择考虑较少,老师的主观意见占主导地位,把学生框的较死,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就少。 2、兴趣爱好分组模式。例如,根据我班学生有爱画画、有爱看书、有爱写字等广泛兴趣,我试着把他们根据兴趣爱好自由组合在一起,通过组合,我发现各组对自己的爱好的学习更加努力,你追我赶,其它的学习也有一些提高。其缺点在于持久性不够,这也许和低段孩子的年龄特点有关。有时会出现过多的关注自己的兴趣,导致影响其它方面的学习,比如:我班的单哲爱看书带动全组小朋友,但有时看书影响到了上课时间。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要经常提醒给他们指导和帮助。 3、上课内容分组模式。例如:数学课当中经常对某一个问题持不同看法,对此有两种不同的分组方法;第一种持同一种看法的分成一组,进行讨论,说说想法。第二种持不同看法的学生分成一组进行相互的辩论,最终一方说服另一方,站在同一立场上。其优点在于这两种分组的形式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最大限度的把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积极投入学习。其缺点在于看法相同分一组的,虽然能使学生讨论加深,但若其全组看法错误,继续讨论错误印象加深,容易形成思维定式,难以纠正。看法不同的分成一组,进行辩论能使学生提高辩驳能力,知道说服别人必须有凭有据,但相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辩论能力不够,往往存在随风倒的现象。 4、成员关系分组油价模式。几乎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好朋友,和好朋友分在一组其优点在于能使他们互相勉励,共同进步。其缺点在于有一些孩子没有好朋友,那他就比较孤独,因此事先教师应何个别孩子讨论,让他们能邀请这些孩子与自己分在一组。有时同组的好朋友也会有矛盾,教师要常常参与其中,可以让学生同组互相比一比,赛一赛,纠正其缺点。 5、临时机动分组模式。在小组合作时,往往有一小部分学生无法融入自己的小组学习,学习有困难。老师就要关注这些孩子,把他们叫到自己身边和老师组成一个流动小组。这种小组往往是不固定的,有时是这几个,有时是另外几个,有时人多,有时人少。流动小组的建立有利于分层教学,个别辅导,因材施教。灵活分组,加强指导与调整。 参考文献: 1.(美)雅各布等著:《合作学习的教师指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 4.张雪珍:《小学“小班化教育”教学指南》,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5.彭贤智:《以学生为主——当代教育改革新思潮》,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版
相关内容:
没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