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学网


小学数学 初中数学 高中数学 数学新闻


用现代教育理念探索常规教学


 

《课程标准》为现代义务教育明确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学习,不断实践,用“迈向学习化社会,提倡终身学习”“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等理念为指导,探索常规教学新模式。

 

一、迈向学习化社会,提倡终身学习

 

21世纪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迅猛。人的发展依靠学校所学知识已不能适应新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生存和事业成功必将终身学习。由此,学校教育的主旋律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教师的作用是促使学生完成“愿学、能学、会学”的发展过程。

 

1.学生“愿学”是基础。毛泽东同志指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如果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那么就很难做好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调查数据表明:

 

(1)小学生对教师的敬重程度影响到他自愿参与该教师所组织的教学活动程度。在教学中,师生应始终处于合作者。我们的做法是:①课内教师少站讲台,多到学生中认真观察、听取他们在学习活动里的做法和表述;②课外教师应与学生一起玩,了解学生的喜爱,交流情感,使师生融为一体;③给每个学生真诚的爱,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使教师成为学生的知心人;④为人师表树立典范,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先做好,使教师成为学生心中偶像。综上所述,教师用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换来学生对教师的敬重,使学生从愿配合教师组织的学习活动转化为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2)小学生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喜爱小动物及玩具,对周边新事物感兴趣。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应把学生喜爱的动物、游戏及熟悉的事物引入学习活动,使学习内容生动活泼,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从生活中学习文化知识,完成对生活兴趣到学科内容兴趣的转化。总之,现代教师应具有“母亲”、“智慧”和“幽默”的特点,使教学成为师生情感交流,广泛信息传递,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真诚地“愿学”。

 

2.“能学”是保证。布鲁纳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现实世界的模式,学生可以借此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问题。这个模式涉及储存信息的内部系统,而信息是通过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得的。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时,总是由一系列的片断所组成,而每一片断总是涉及获得、转换和评价三个过程。布鲁纳由此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教师在制定一节课的教学方案时,必须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熟悉的事物,准确地为学生提供一个认识现实世界的模式,引导学生形成观察、操作、思维等方法,达到储存信息适于迁移。我们的做法是:

 

(1)通过对生活原形的观察、分析、提炼获取所学知识,使学生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

 

(2)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科学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自主发现规律,享受成功的喜悦。

 

(3)应用规律作用于生活实例,进行质疑、讨论、交流解决身边的现实问题,体验所学知识在今天的用处,并转换为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学习活动效果组织学生自评、互评和集体评价,通过评价活动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5)教学内容必须把握“度”,学生能够借助已有知识、生活经验及方法自主探索学习的内容教师不讲解,学生讲清楚的知识教师不重复,做到“学而不思则,思而不学则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教师的培养,其认知涉及的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将不断变化、丰富和发展,能学为会学提供了坚实保证。

 

3.“会学”是目标。当代建构主义者主张: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个方面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的做法是:

 

(1)让学生把教科书作为常读的课外读物,引导学生学会在书上勾画重点,批注疑难和体会。

 

(2)让每个学生使用自学记录本,收集新知在生活中的实例、原有知识经验对新知的作用过程及对概念意义的不同表述。

 

(3)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代换、假设、转化等学法为重点,使学生在自学时有法可用。

 

(4)先小组交流,形成初步的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再全班交流讨论、动手实践活动,使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因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最后反作用于学生收集的生活实例。这样,他们形成的对概念的理解是丰富的、有着经验背景的,从而在面临新的情境时,能够灵活地建构起用于指导活动的图式。实践表明,在贯彻“迈向学习化社会,提倡终身学习”理念中,教师的备课将以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培养学法为重点,建构知识为目标;上课将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进而在质疑、解疑的交流讨论中完成学习活动,尽可能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的规定行为和讲解。使学生形成“怎么学”,明确知识从“哪里找”,为迈向学习化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二、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

 

这一理念是对传统课程和教学法的巨大挑战。教育中贯彻这一基本理念,必将从“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变为“关注学生的一般发展”;从研究“教什么,怎么教”转变为“怎样构建探索学习环境”;从“解决书本问题能力强”发展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谈谈我们的体会和做法。

 

1.学会认知使教学成为学生探索学习的过程。心理学家奈瑟认为:“认知是指转换、简约、加工、贮存、提取和使用感觉输入的所有过程。”它分为两个阶段完成,首先它是在受到外部事件或内部经验刺激时马上发生的自动反映,这个阶段只是粗略地转换信息,以便根据贮存信息形成想法。其次是它涉及有意识的控制,是比较精致地转换和建构观念和映象,这一阶段受贮存信息、个体的意图和期望直接制约。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某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解释或假设,并不是解释现实世界的“绝对参照”。某一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知识固然包含真理,但是并不意味着终极答案,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肯定还会有更真实的解释。因此,教学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以教师对知识的理解方式来作为让学生接收的理由,用社会性的权威去压服学生。应采用发现学习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面对新情境提出假设和推测,用自己头脑探索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使学生学会认知为目标。我们的做法是:

 

(1)使用教材不依赖教材,力求使教学内容具有现实性、丰富性和开放性,使学生直观感知对事物的认知过程。

 

(2)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促使学生完成外部事件和内部经验的相互作用,借助直观内容的贮存形成丰富的想法,给学生提供主动求知的材料和环境。

 

(3)新知的学习活动充分体现知识形成过程,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留给学生充足探索和思考空间,在交流讨论中建构观念和映象。

 

(4)针对新知练习,为提取、使用感觉输入和深加工贮存力量。综上所述,教师备课应更加关注学生在获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程中人的一般发展。维果斯基强调“高级的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这种内化不仅通过教学,也通过日常生活、游戏和劳动等来实现。另一方面,内在的智力动作也外化为实际动作,使主观见之于客观。内化与外化的桥梁是人的活动。”因此,教师应把教材内容情境化、生活化,构建适合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活动过程,组织学生先通过直观感知、操作形成直觉思维,再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认识新知。正如皮亚杰所述:“儿童认知形成的过程是先出现一些凭直觉产生的概念,这些原始概念构成思维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经过综合加工形成新概念,建构新结构,这种过程不断进行,这就是儿童认知结构形成的主要方法。

 

2.学会做事是教学的核心。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而不做不是真教,学而不做不是真学”,要“教学做合一”。巴班斯基在论教学过程最优化中指出:“社会生活和现代生产本身被科学思想渗透的程度,科学思想渗入生活的迅速程度,使学校里学习科学原理必须跟揭示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运用科学的情况紧密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具有对生活现象的真正科学观点。”学会做事是人的主体性生成和发展的源泉和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明确所学知识“有什么用,怎么用”,主动地用科学思想去解释社会现象,解决身边的疑难问题。我们的做法是:

 

(1)师生共同收集社会生活中明显通用的实例,把概念具体到一定的实例中,并与具体情境联系起来,每个概念的教学都要涵盖充分的实例,分别用于说明不同方面的含义。

 

(2)引导学生自己去了解地区特点,选择例证;教学中让学生根据新知提出生活里是怎样用。

 

(3)给学生布置一些探索性的作业,试着把某一阶段学到的理论原理运用于现实生活;使学生明确理论原理有什么用。

 

(4)动手操作进行科学实验,在手、脑、口协作完成新知的发现和验证。实践证明,完成一次学习活动至少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借助观察、试验、类比、概括来积累事实材料。第二由事实材料中抽象出概念体系;第三概念的实践应用。学会做事不仅要求课堂上做实践练习,而且要求学习活动全过程与学生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相联系列为教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一阶段感知做事内容,只要求学生知道一些概念及事实,并按原样再生出来。第二阶段学习做事,对同一内容在不同情境、不同目的下分别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这将使学生对概念获得新的理解。最后是尝试独立做事,要避免单纯解决书本问题,须把知识具体到看到的、听到的和联想到的实例中去解释和解决。现代教育提倡上述三个阶段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三、探索常规教学新模式

 

1.准备:课前师生共同准备教学内容。

 

学生准备:

 

(1)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

 

(2)寻找生活原型和应用实例。

 

(3)查阅资料,访问实地和资讯他人,制作说明自己观点的学具。

 

教师准备:

 

(1)熟读教材,明确隐含内容,建构认知网络,提出思维顺序。

 

(2)预测学生可能提出的疑问和学生未发现的思维障碍处,制定启发措施。

 

(3)组织学生喜欢和熟悉的生活原型及应用实例。

 

(4)制定教学活动整体方案,达到宏观调控。把教师的备课变为学习活动参与者共同准备,不但培养学生迈向学习化社会主动学会学习,而且为创设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合作学习的课堂提供了保证。

 

2.完成合作探究性学习过程:课堂是学生围绕主题,发表个人见解,通过交流、讨论完成认知过程构建观念和映象。

 

(1)交流读书体会,展示收集信息,达成初步共识,明确疑难;教师组织全体学生完成直观感知,需要时作适当补充。

 

(2)小组讨论、操作验证、提出想法;教师到各小组听讨论、看操作,进行个别引导。

 

(3)小组代表发言,其它同学补充,阐述用什么方法发现和验证的规律,争论中形成共识;教师应启迪学生总结应注意的问题。

 

(4)用规律再认识收集的信息,形成创新和发散思维;教师应组织学生由近及远探究生活实例,并提供大家感兴趣的身边问题让学生用今天建构的知识去解决。

 

(5)自评、互评和全体评相结合,同学间听取建议,修正不足。使课堂成为学生活动的主阵地,把研究“教法”转变为研究“学法”,把落实“双基”丰富成“是什么、哪里找、有什么用、怎么用”。不但为学生终身学习建立根基,而且在学会认知的同时,学会做事。

 


相关内容:

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立足新教材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数学教学
如何在复习课中采用现代学习方式
数学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案例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