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每一分钟都在孕育着创造,都将可能诞生一种新的方法、新的思想和新的创意,已由完全地预设不断地走向动态生成,时时在彰显着课改的多彩魅力,演绎着课改的新理念。而这精彩的生成,有的在我们预设之中,有的在我们的意料之外。这就要求我教师要从关注预设的教案,走向关注学生、学情和生成,面对我们课堂上的“阴错阳差”、“节外生枝”、“灵光一闪”,我们不能视而不见,而需要我们老师智慧的引领,使师生激情燃烧,个性彰显,智慧喷薄,让课堂教学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完善,走向大气,走向洒脱,走向睿智;学生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全面、健康发展,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心灵共舞的家园。下面就几个案例谈几点做法: 一、放慢脚步,与孩子同行 案例:小数除以整数教学片断, 开始,教师出示题目:妈妈买12千克苹果,一共要33.6元,每千克苹果多少元? 生列式计算,33.6÷12=2.8(元) …… 课要结束时,师问:“对于今天上课时的例题,你还能提什么问题?” 思考: 案例中,为了教学的需要,教师进行了情境预设,但学生却没有按照老师的思维去发现问题,引得师生哄堂大笑。实际上,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般情况下购物都不是正好付出所需的钱数,都有一个付出、找回的过程,这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孩子自然会想到这个问题,况且老师又没有规定要提什么问题。 《课标》要求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对于问题情境的预设已引起普遍重视,它能使枯燥,抽象的数学问题更贴近社会生活和儿童实际。儿童最富于想象和幻想,他们的世界千奇百怪,色彩斑斓,课堂上经常出现偏离我们预设的生成,有时让我们感到不可理喻,偏离教学内容,但作为老师的我们一是要静下心来,还以一颗尘封已久的童心,蹲下身子,看孩子的世界,倾听孩子提出问题,千万不能跟着“乐”,强行把学生的思维拖回预设的轨道。这不仅关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动机以及对数学抽象与应用过程的理解,而且直接影响他们学习潜能的发挥,决定他们学习活动是否生动活泼,富有个性。 放慢脚步,与孩子同行,善于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捕捉一幅幅令他们心动的画面,从熟悉的地方显出新的风景,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精彩的瞬间。 二、善于捕捉学生灵动的思维 案例:求一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如下图(单位:厘米)。 师:请同学们根据图中的数据列式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生1 (5×10+5×5+10×5)×2 生2 5×10×2+5×5×2+10×5×2 生3 5×10×4+5×5×2 …… 交流评析: 师发现一个学生手举起来又放下,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我问:“××同学,你还有什么问题?” 思考: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如果老师放弃了那双举起又放下的手,忽视了那张欲言又止的嘴,那么就不会出现这没有预设的精彩和自发的掌声,学生智慧的光芒,创新的火花也许从此消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不仅要成为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更要长着一双慧眼,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刻关注学生那灵动思想的产生。这灵动的思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知识的疑问,二是对知识独到的理解和感受。这灵动的思想可能是直觉,也可能是综合推理,也有时会是异想天开,其特征是与众不同。如果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做到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真正融入互动的课堂,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类信息,随时把握学生那灵动的思想,并做一个动态生成的推进者,努力尝试着把灵动思想浓墨重彩的张扬,扩大这些思想以及有灵动思想的学生数,那我们学生的进步将是整体的、快速的,我们的课堂也将因为学生的灵动而体现着生命的灵动。 三、此时无声胜有声 案例:二年级乘法意义 师:(课件演示)一张电脑桌上有2台电脑,100张电脑桌上共有多少台电脑呢?用加法算式怎么算? 思考: 这个片断是特级教师徐斌教学的片断。其实,在我们平时,好多老师教学“乘法意义”的过程中,类似徐老师创设的情境也很多,但在教学时,绝大部分老师没有像徐老师那样耐得住寂寞。往往当一、二个学生有所感悟时,马上就会揭示课题。于是,绝大部分学生奉命停下,仔细倾听那一、二位同学发表意见。其实,这样的探究活动,只是少数思维灵活的同学探究而已,而绝大部分同学还没有感悟,没有发现,他们的学习活动就被叫停了。而徐老师却做得比较到位,他没有被那寂静的课堂打乱教学进程,而是放足了时间,真正让每一位学生在深刻体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真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悱”其实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一种短暂的心理空白。同时,由于每位学生人格和个性的差异,对同一问题的思考所需的时间,也不可能同步。因此,我们面对生成一定要留足思考的时间,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知识的积累,逐步达到预设的目标,这有助于学生展示丰富、独特的内心世界,有助于教师重新整合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进程。我们老师在这段无声时间里的等待,就是一种对学生的期待,在这期待中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兴趣,让学生觉得老师对自己是高度希望的,学生也在老师无声的等待中学会了内在的自我肯定,培养和增强了自信心。 四、给一束阳光,灿烂一片天地 片断:一年级《认识图形》。 师:小朋友,我们认识了好多图形,谁能说一说有哪些? 小女孩抬起了头。 思考: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由于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多方面的,非智力因素对每个人的影响更是不尽相同,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外,还要有民主教学观,教师要接纳和尊重学生,多给予激励性评价,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接纳自我,体现自我,从而努力改变自己。片断中,老师没有忽略那举起又放下的小手,面对学生生成性的错误,老师没有责怪,而是倾听、微笑,让学生心存一份美好的感觉,满含鼓励,接受心灵的引领,学习的信心由此倍增,抬起了头。课堂教学也出现了没有预约的精彩。 同时,我们要善于对待学生的错,有人说:“孩子是没错的。”是的,孩子有错也是美丽的,孩子的错是有价值的,学生的错是一种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是无法设计和预设的,只要我们老师善于调控,站在新课程的视角给“错”重新定位,挖掘教学中形形色色的错,走进孩子的心灵,才能发现错误是多么的美好。学生不出错的教学不是真正的教学,学生不出错的课堂不是好课堂;对于暂时落后的学生我们不能早早吹响比赛结束的哨声,相信给他一束阳光,定会还你一片灿烂。只有基于这种理念,教学才是活的,课堂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 五、不能省略引导这缕阳光 案例: 师出示题目:小明有9张邮票,小亮有6张邮票,小明邮票比小亮多几张? 思考: 课堂教学中,实际生成游离我们预设的目标时,我们应承认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思维,但是尊重学生思维并不是完全被动地被学生牵着鼻子随意走,或者担心不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而不敢乱讲,感到无可奈何,束手无策。我们应及时主动引导,用我们的智慧,引领学生的思维,点拨矫正,做到去伪存真,殊途同归。绝不能含糊不清,一带而过,因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毕竟是一种有预设、有目的的教育活动。 在上面案例中,学生因个性差异及各自经验做出多种理解是合理的,但数学教学还肩负着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提供的思考方法去观察分析问题,并使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过程这样的任务。如果针对上面情况,教师不加以引导,而只是无可奈何地默认,任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算的话,那么学生的认识水平将始终停留在原有状态而无法提高,今后遇到更复杂的问题,如:96比38多多少?学生如果还用前两种方法思考,就会感到很困难,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没有不学的教,也没有不教的学。我们应摆正二者关系,绝不能因强调学生主体,而忽略教师的引导。如果面对偏离预设的生成,不加以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就不能够深入,就不能提升其思维的层次,更不会形成对事物正确的价值判断,所以老师应该静下心来,冷静面对,从容大胆的引导,让学生的思维归队。有效的课堂教学,不能省略引导这缕阳光。 理性地看待生成,有效地应对生成,是我们的追求。面对课堂,我们教师要有弹性地预设,更要关注动态的生成,要用我们的智慧引领生成,开放地接纳生成,科学、艺术、有效地应对生成,我们课堂才能让人看到令人叫绝的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豁然开朗,才能让人聆听到生命成长的声音,才能捕捉到生命绽放中最精彩的音符。
生(小声议论,没有多少人举手,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地站起来说:“还要找回多少钱?”)
师生哄堂大笑。
师:“怎么能提出这个问题呢?再想想,还能提什么问题?”(学生大多沉默不语。)
这时,老师从口袋里掏出一元钱,一边举着给同学看一边说“还能提什么问题?”
学生依然不说话,老师没有办法,只好对同学们说“还可提1元钱可买多少千克苹果,列式是12除以33.6,这是一道整数除以小数的问题,同学在课后去思考该怎么做,下课。”
生:老师,我还有一种算法,算法是5×10×5。
师看他列的是求长方体体积的算式,于是就说:“题目要求的是长方体的表面积,不是求体积,”其他同学都笑了。
生:老师,我是求长方体表面积的。
师:你能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生拿起一个长方体学具,指着说:“长方体的一个侧面积是5×10,我把它当作2个5×5,那么4个侧面就是8个5×5再加上上下两个底面积2个5×5,这样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一共就有10个5×5,即:5×5×10。
短暂地沉默后,教室立即响起了掌声。
又一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也有一种新的解法,列式是5×10×5。”
师:方法是对的,这位同学根据乘法交换律,交换了因数的位置,其实方法是一样的。
生:老师,不对,我的解法和刚才不一样。
师:那你说说你的方法。
生:我是把底面积转化成侧面积来计算的,两个底面积的和刚好等于一个侧面积,长方体表面积一共有5个5×10,所以列式是5×10×5。
掌声又一次响起。
生:(开始列加法算式2+2+2+2+2+……)
过了一会儿,有几位同学想到了什么,停下来,开始和同桌轻声讨论,绝大部分同学还在认真地加着。
师(会心一笑,什么也没说,课堂上只有学生的动笔声音,这种情况一直维持了几分钟时间。)
生(终于都停下来了,并且纷纷举着小手,有的嘴里还在议论。)
师:(轻声地问)怎么啦?有什么问题吗?
生1:老师,我们发现100个2相加太麻烦了!
生2:100个2加起来,算式纸上写不下了!
生3:有没有简单一点的办法呢?
……
师顺水推舟,自然而然地引入乘法教学。
生说出名称。
师:小朋友,用同样长的4根小棒围成一个什么图形?
生:正方形。
师:6根小棒能围成一个长方形吗?(快动手试试看)
生动手搭。
生交流,大部分同学都摆了这个图形。
(这时一个平时难得讲话和举手的小女孩,慢慢举起了小手,又放下。)
师微笑着对她说,“你来说吧?”
生站起来,低着头不说话。
师走到女孩面前,看到她摆的图形是:(如下图)
这时大多数学生都站起来看,都说错了,这不是长方形,有的同学发出了嘲笑的声音,课堂有点乱了。
师:(悄悄地走到小女孩身边)你真聪明,拼出了与别人不同的图形。
生都好奇地静下来看着老师。
师:同学们,这虽不是一个长方形,可它比一个长方形更好,你们看出来了吗?说完把图样画在黑板上。
生思考、讨论。
师:看出来了吗?
生:我看这里不但有长方形,而且有两个呢,并且还用手比划着。
顿时,教室炸开了锅,小手林立,大声叫着“我、我……”
生:列式解答,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
(1)9-3=6(2)6+3=9(3)9-6=3
师:同学们这三种算法正确吗?
生:正确。
师:那么你喜欢哪一种呢?并告诉老师你喜欢的理由。
生1:我喜欢第一种,因为9减3得6,所以小明邮票比小亮多3张。
生2:我喜欢第2种,因为6加3得9,所以小明邮票比小亮多3张。
生3:我喜欢第3种,因为9减6得3,所以小明邮票比小亮多3张。
师:那你们最喜欢哪种解法呢?(师预设是第3种)
学生有的喜欢第(1)种,有的喜欢第(2)种,也有人喜欢第(3)种。
师:再想一想呢?
生沉默不语。
师:(无可奈何)那我们今天先这样,以后再讨论吧。
相关内容:
用图形计算器进行函数教学的课例
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开放的课堂——孩子的需要
抓住生成 留住意外 共享精彩
创生崭新的课堂教学环境
有效的课堂教学
数学教育要成为儿童最有魅力的课程——“儿
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数学文化观念下的课程资源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