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建立起新概念、习得规律之后,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数学练习题,才能巩固所学知识,正确理解概念、定理、公式等,逐步形成技能、技巧,不断提高观察、比较等思维能力。教师必须充分?窆掘教材资源,选取典型适度的习题,精心组织,变有限为无限,让学生的思维水平得以提升。 一、把握简约中的丰富 数学课堂练习,没有一定的容量,达不到一定的“度”,学生对于新知的理解、掌握情况就看不出来;如果超过了这个“度”,就会令学生产生排斥心理或者厌恶心理。因此,教师设计课堂练习时必须把握简约中的丰富。 如在复习四年级下册《倍数与因数》一单元时, 两位教师进行了不同的教学。 教师甲先请学生回忆这个单元学习了哪些内容;接着让全体学生背诵了倍数、因数、偶数、奇数、质数、素数等概念,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最后,出示了很多类型的习题,如找倍数与约数的,找素数与质数的,根据条件找数的……教师忙得不亦乐平,幻灯片换了一张又一张,似乎什么内容都复习了;学生就像赶集一样:但收获甚微。 教师乙让学生在复习课前反思自己本单元的哪些知识掌握得比较好、哪些知识还掌握得不好并整理成书面材料。教师批阅了学生整理的书面材料,发现比较集中的问题是:写一个数的约数写不全,判断一个数能否同时被2、3、5整除时有困难,对于一些特殊的素数、奇数、偶数的特征掌握不好。因此,复习时,教师请每个学生任意写一个两位 数,写完后观察这个数有卜么特点,并结合这一单元学到的概念说一说。有学生说:“我写的是20。我知道这个数是合数,也是偶数,它能同时被2、5整除。”……在学生充分交流言己所写的数及数的特点后,教师呈现了一道严放题:”谁能根据20、15、11、21、45、60、90、3了、48、55这些数提与本单元的知识有关的吏题?’学生思维活跃。有的提:“请判断哪些是质数:雾三是合数,哪些是奇数,哪些是偶数。”有莲吴:“请写出这些数中每个合数的全部约数。”有约提:‘这10个数中,哪些能分别被2、3、5整除?哪些能亏芝被2、3整除?哪些能同时被3、5整除?哪些能夏对被2、5整除?哪些数能同时被2、3、5整除?’每次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都及时组织学生完成练习。接着,教师在黑板上写下48□,让学生继续忌考:要使48□既有约数2,又能被3整除,□里应该填多少?有学生说0、2、4、6、8都可以。有学生马上反驳说,2、4、8都不可以,只能填0或者6。教师追问原因,相机复习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接着出示问题:”如果要使□48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里应该填多少?”学生讨论完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观察、比较48□和□48,同样要填一个数字,使它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为什么答案不同?”有了前面的对比练习,学生终于明白在口填数的诀窍所在:既要考虑整除的特征,又要观察数字所处的位置。这时,教师强调要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最后,教师要求每个学生拿出错题集,先自己复习,然后以同桌两人为一组,出题考对方,教师巡视指导。课堂上不时有学生间的争论,有学生举手请教老师、同学,每个学生都很积极主动,全然没有复习课的单调枯燥之感。 不妨解读一下两位教师的教学:教师甲是基于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在他看来,单元复习就是由教师带领学生把知识点再全部扫描一下,多设计一些习题,让学生反复操练,只有让学生当上了熟练工,才能应付考试。而这种炒冷饭的复习课,忽视了重点、难点,学生茫然地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简单的题型重复做,超过了学生的耐度,违背了最适度原则,学习效果并不乐观。教师乙复习时基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本着尊重学生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先学后教,抓住重点、难点,设计有层次的习题,举一反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求习题的多样繁杂,但求激活每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在自学中学会发现、在倾听中学会理解、在讨论中学会思辨。由此,我想到:课堂设计的习题要在简约中创造丰富,让学生以充满自信的姿态自主学习,拥有令人愉悦的亲历体验。 二、寻求热闹中的宁静 华东师范大学崔允都教授与一线教师对话时强调,很热闹的课并不利于学生学习;非常安静的课也不行,最有利于学习的课有点“嗡嗡嗡”的声音,能引起学生的思考,能让学生不成熟的思考、不经意的想法自言自语地轻声说出来。而审视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热闹似乎成了课堂的代名词。课始,教师精心创设教学情境,令学生的情绪处于 ”亢奋”之中;课中,以形式多样的讲解、演算、操作,令学生”激情四射”;课后,以丰富多彩的练习设计令学生感到”乐此不疲”。但仔细回昧一番,有多少思维含量蕴藏其中?热闹过后,部分学生的思维仍处于低潮。数学练习要善于追求热闹中的宁静。 如教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时,教材上有这样一个练习题: “一堆小棒有12根,分别拿出这堆小棒的1/2和1/3。你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一?”很多教师直接请学生拿出12根小棒,先拿出这堆小棒的1/2,再拿出这堆小棒的1/3,然后问:“你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一呢?”学生用统一的口径回答:“还可以拿出这堆小棒的1/4、1/6、1/12。”。”这种形式一般比较热闹,但学生都理解了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吗? 这样一道开放的习题,编者的用意何在?这一内容安排在三年级下册,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二次接触分数,从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到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是认识分数的一次发展。理解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并不难,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并不容易。这一练习,主要是让学生用图或实物表达自己认识的几分之一。因此,每一次都要让学生认真地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拿的,为什么这样拿,为后面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埋下伏笔。 有位教师这样引导:“请每个同学拿出12根小棒,先想一想,再分一分,你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一?然后把操作的结果填在表格里,完成后与同桌分享你的思考成果。” 拿出了它的几分之一 每份是几根 我的发现 12根小棒 12根小棒 12根小棒 12根小棒 12根小棒 12根小棒 我发现:学生在独立练习时,神情专注,在思考着。交流发言时,学生常说”我是这样想的……”、我的发现是……”。在反馈时,许多学生认为教师给的表格多了1行,因为只有5种拿法。但有位学生却说,“还可以拿出这堆小棒的1/24,应该是半根……”教师没有直接给予评价,只是告诉他们:”目前可能只有5种拿法,但以后会发现还可以用其他分数来表示。” 学生的思维是一个质变的过程,质变的过程又是一个内化的过程。通过分小棒这一环节动静搭配的处理,经过独立思考、操作实践、观察比较,由静到动,由个体的学习到同伴的经验分享,更多的学生在分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的认识,对每份是几根的理解。 三、追求巩固中的拓展 教师要认真挖掘习题价值,在巩固中拓展,让学生的思维不停留于某一固定的模式中,而能灵活应变。 如四年级上册的《找规律》主要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个物体间隔排列时,外面的物体比里面的多1,里面的物体比外面的少1”这一规律,并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掌握解决这一类问题的策略,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教材”想想做做”安排的练习题涉及电线杆排列、植树问题等。教学时,如果仅仅解决这几个习题,那么学生的思维就容易陷入单一模式。某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了这些问题后,启发:“你们还能想到生活中哪些类似的问题呢?”这时,学生想到步行街的装饰灯、上楼梯问题等。教师进一步拓展:“锯木头、钟表上的画面、公共汽车站的设置等中都蕴涵着这样的规律呢。”由于城市里的学生一般看不到锯木头现象,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用几段小棒摆一摆,通过观察,弄清楚木头锯成的段数相当于排在两端的物体,锯的次数相当于排在中间的物体,锯的次数应该比锯咸的段数少1。完成这些练习后,教师要求学生任选以下1题完成:(1)张家港市海关钟楼的大钟6时敲晌了6下,用了10秒钟,那么,12时敲晌12下,需要多长时间敲完? (2)王老师从办公室出发,从一楼到三楼教室给同学们上课,要走33级台阶。王老师从一楼走到五楼的图书馆要走多少级台阶? (3)张家港市3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6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沿途一共 几个车站?这些数学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颇吸引学生的眼球。反馈环节,教师并不满足学生给出的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与课堂上学习的找规律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想的?” 这位教师认真分析了学生的经验起点与思维起点,关注了学生的现实起点,相机拓展题材内容,把生活中与找规律有关的问题有机渗透到课堂中。通过对不同问题的理解,学生经历了分析、思考、比较、观察、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掌握了解决这类有关物体间隔排列规律的问题,还学会了采用操作、画线段图等辅助方法,他们的动作、言语、思维协同发展,有效地促进了个体内生态(积极的态度、情感、数学思想方法等)的发展。 杰罗尔德认为:“为学生学习提供规划是一件富有挑战的、有趣的和有意义的事情。”这虽然强调了教师教学设计的匯率重要性,但不难发现:课堂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在这个“行走的风景”里,教师、学生、教材文本……是其永恒的主元素;理念、思想、教学方法、教育智慧……是课堂教学的精神灵魂。如何提升习题价值,答案显然很明确:既要关注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更要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
相关内容:
“魅力课堂”如何打造——记上海交大数学系
数学与多媒体技术整合如何才具有长久的生命
试议中学数学教学如何体现素质教育要求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如何在复习课中采用现代学习方式
浅谈如何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数感
浅谈如何使学生主动探索在课堂上显现
如何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新课标理念
在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思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