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学网


小学数学 初中数学 高中数学 数学新闻


浙大博士解开一个世界数学难题 赢得哈佛人尊重



    浙大博士解开了一个世界数学难题

    “两天前,我看到文汇报的评论《徐浩的幸运和徐浩们的不幸》时,心里真骄傲。他曾经是我的学生,一个内向谦虚的孩子,没想到,他成功证明了一个世界数学难题,赢得了哈佛人的尊重。”昨天(14日,下同),镇海中学的黄维民老师给快报记者打来电话。

     徐浩,30岁,宁波镇海人,现就读浙江大学数学系博士研究生二年级。然而他在数学研究上已经硕果累累。

    2007年8月,他的论文《曲线模空间相交数的新结果》在美国顶尖杂志《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2007年获得中国数学会钟家庆数学奖……

    去年3月份,他和自己的导师刘克峰一起,成功证明了一个世界数学难题——“法伯相交数猜想”,这一成果得到了全球数学界的关注和好评。

    “法伯相交数猜想”是1992年瑞典数学家法伯提出的关于曲线模空间万有环结构的系列猜想。它的研究能够加深人们对重力场(地球重力的空间)和曲线模空间的认识。

    国际数学大师丘成桐教授称赞:“这个难题哈佛没能证明,你们却证明了!”

  高考数学用上了微积分

    在黄老师的印象中,徐浩是当时年级里几大数学高手之一,平时的题目对他来说相当轻松,每次考试都是90分匯率以上。

    “他人比较内向,平时话很少,他的各科总成绩不是学校里非常冒尖的,但他爱问问题这点是学校里出了名的,不管是课堂上还是课堂下,只要碰到不懂的问题,他是非要缠着老师弄懂为止。那时教他的老师在办公室里就老夸他解题思路新颖。”黄老师回忆。

    “他的自学能力非常强,高考数学考了145分。他曾经说,其中有几道题用的解法,是高中没教过的微积分。”黄老师笑着说。

  考博曾三次落榜

    本来徐浩在浙江大学读的是计算机,然而入学后,他越来越觉得自己的最爱还是数学,于是就申请到了数学系。那时起,徐浩就开始拼命看书,研究各类数学题。

    2001年,徐浩考上浙大刘克峰教授的研究生。那时,考虑就业后路的徐浩也曾在计算机公司兼职了一段时间,后来,他意识到这辈子肯定跟数学分不开了,才辞掉了兼职,把和计算机有关的书全部托运回家,一心一意开始了数学研究。

    2004年,他硕士毕业继续报考数学博士,不过他考博道路不那么顺,接连三年都失败了。

    2006年,对徐浩很是赏识的刘克峰教授向学校申请了一个名额,破格录取徐浩为浙大数学系博士生。

    “刘教授看中我比较坐得住吧。我也很感谢他让我找到了一个适合自己的领域。”徐浩说。    

    后天,徐浩就放假了,不过他说要在学校呆到大年三十再回家,因为要看些书。从入数学的门后,吃饭、睡觉、数学就是徐浩所有的生活。(来源:杭州网 通讯员 曾昊溟 本报驻宁波记者邵巧宏)

 徐浩的幸运和徐浩们的不幸

    最近,世界著名数学难题“法伯相交数猜想”被丘成桐的弟子——浙江大学数学中心刘克峰教授和刘克峰的博士生弟子徐浩成功证明,这一成果得到全球数学界的关注和好评。但在我国应试教育体制下,徐浩曾经几度考博落榜。有专家呼吁,在倡导制度创新的今天,革除教育和招生体制中的弊端已成必然

    著名华裔数学家、菲尔茨奖获得者丘成桐最近十分自豪:世界著名数学难题“法伯相交数猜想”被他的弟子——浙江大学数学中心刘克峰教授和刘克峰的博士生弟子徐浩成功证明。这一成果得到了全球数学界的关注和好评,因为这道难题已经让不少同行苦思冥想了16年。

    应试教育下数学天才考博落榜

    完整证明了被世界数学界公认为“只有天才才能完整证明”的数学难题的年轻博士徐浩,在我国应试教育体制下曾经是个失败者。

    1978年出生于浙江宁波的徐浩对数学有特殊的偏爱。他1997年考上浙江大学电子计算机系,3年后转入数学系,2001年考上本校硕士生。2004年硕士毕业后,迷恋数学又精通计算机的徐浩决定继续深造,但由于有必考课不及格,考博士落榜。他不甘心,一边工作,一边复习,并连续于2005年、2006年继续考博,无奈依旧被现行考试体制挡在博士的门槛之外。

    刘克峰同时也是美国洛杉矶大学的终身教授,他因成功证明了多个世界数学难题而获华人数学界的最高奖“晨兴数学金奖”,以及谷庚海默奖、斯隆奖、特曼奖等国际大奖。2003年,浙江大学数学中心成立,丘成桐推荐刘克峰作为浙江大学光彪特聘教授兼任浙大数学中心执行主任。在刘克峰眼中,徐浩是一个很优秀的学生。在徐浩考博失败后,刘克峰让他留在数学中心担任秘书,边工作边复习,继续攻博。2005、2006两年徐浩考博再度落榜,身在美国的刘克峰与浙大数学中心副主任许洪伟教授一起,破除阻力,说服有关领导,将徐浩破格录取为自己的博士生。目前,刘克峰已推荐徐浩到哈佛做博士后。

    刘克峰的另两个弟子有着与徐浩类似的遭遇。硕士生李逸考刘克峰博士生时有两门不及格,但他对刘克峰的论文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并计算出一个不错的结果。刘克峰认为这个学生是可造之材,把他留在身边当秘书。此后,李逸的两篇论文经刘克峰推荐发表。但李逸再次考博依然落榜。而哈佛大学就凭着刘克峰的推荐信和李逸的两篇论文将他录取。同样是刘克峰硕士生的王捷痴迷数学,常常为解数学难题闭门数日,但考博时因两门不及格落榜。刘克峰力主将他破格录取,又把他送到中山大学学习一年,结果王捷在很短时间内就有了很好的研究成果。

    丘成桐与刘克峰都认为,这三位学生都是数学天才,他们都可能成为未来的数学大师。

    偏才的破格培养有必要制度化

    然而,这样的好苗子,在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和考试体制下却止步于深造门槛前。如果不是遇见丘成桐、刘克峰教授,他们或许早已离开高校,远离国际数学猜想。

    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大师潜质却又偏科者不乏前例。吴晗、钱钟书、苏步青、臧克家等都有因偏科而考试不合格的经历,但这并没有成为他们成才的障碍。这些大师的幸运,与当年清华、北大办学的理念互成因果。

    外国类似的个例也很多。比如当代最著名的天才科学家霍金和纳什,他们的某些缺陷被他们所处的教育体制所包容,他们的导师甚至笃信“只有偏执狂才能成为天才”。

    然而,我们的教育体制和考试体制却是偏才和怪才的墓地。

    有材料表明,重大的科学发现许多是由偏才完成的,诺贝尔奖得主也大多是偏才。从心理学和生理学来说,对某种学问到了痴迷的程度,必然影响对其他学问的专注。如果均衡,注意全面发展,偏才的专长就会被耽误。

    从人才的培养和国家的需求来说,偏才不该受排斥。让偏才继续痴迷于某类学问并形成自己的专长,对国家和人才自身都好。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哈佛大学等可以凭考生的优秀论文破格录取“落榜生”。因为这些名校的考官知道,分数不等于能力和水平,更不能以分数来衡量一个人的素质;而论文却是考生综合素质和真实水平的体现。这些名校的专业设置,非常鼓励在某一领域有特长的学生学专学精,在某一领域不断探索,偏科的学生可全身心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中,直至成为学科的顶尖人才。这也是诺贝尔奖屡屡出在世界名校的一个重要原因。

    多年来,有识之士一直呼吁改革我国的高考制度和考研制度,正因为专家学者的呼吁,国务院2001年在“关于加快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中,要求对“在科学研究、发明创造及其他方面有特殊才能并取得突出成就的学生,可免试升入高等学校学习”,这就是要求给偏才们开设绿色通道。据了解,我国有部分高校一直在做考试制度改革的尝试。有专家呼吁,为了避免更多的天才被扼杀,有必要将对偏才的破格培养制度化,成立专门鉴定偏才的机构,鉴定的过程全部公开、透明。

    徐浩、李逸、王捷是幸运的,因为他们遇到了刘克峰和丘成桐;但更多的徐浩们依然不幸,因为他们无缘遇到慧眼识才的伯乐。在倡导制度创新的今天,革除教育和招生体制中的弊端已成必然。(来源:文汇报 万润龙)


相关内容:

浙大教授成功证明“丘成桐几何度量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