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本文根据教学实践,叙述了使用图形计算器进行函数应用一节教学的实践.在传统的教学条件下,对那些计算数据复杂、作图精度要求高的问题,教师在黑板上处理起来很困难,而通过图形计算器的运用,这些问题的处理变得容易多了.文章对比分析了传统条件下教学与使用图形计算器进行教学的优缺点,从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效率的提高等方面,肯定了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主题词 函数应用 图形计算器 一、问题的提出 在普通高级中学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整合本)第一册(上)第108页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 以下是某城市近5年旅游高峰期日平均接待游客人数情况表: 单位: 万人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第五年 3.56 4.78 6.15 7.68 8.62 该城市的饭店现在每天最大接待量为6.20万人.如果按目前旅游的发展趋势,该城市要在今后3年内加强饭店建设,使饭店的接待量能承受旅客人数的增长,那么今后3年平均每年饭店的床位至少要增加百分之几? 这是一个函数的应用问题,函数的应用是函数部分一个重要的内容,学生学习函数的应用,目的就是要利用所学的函数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传统的教学中,函数应用我们遵循这样一种模式: 函数解析式描绘函数图象探求函数性质函数的应用.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是知道大量的文字、数据信息,如何对这些文字、数据进行科学的处理,既而建立数学模型,再应用数学模型解决相关的问题呢?当代中学生首先应该具备一定的处理数据信息的能力,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新编写的教材中,编者也注意到了这一点,无论是例题还是在习题中都增加了有关数据处理的题目,用于训练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如§2.8节例1、§2.9节例1、复习参考题A组第18题等.在数据处理过程中,电子技术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如TI图形计算器的使用,就使这部分教材的处理变的容易多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先根据给定的数据用图形计算器画出散点图,再通过精确计算建立数学模型(解析式),然后依据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了一种新的函数应用模式: 数据图形 建模 解决问题. 二、问题的解决过程 在教学中我们始终坚持贯彻“学生动手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原则,教师注重引导、帮助学生自主探索,最终由学生解决问题. (一)、最初的尝试:通过初步的审题,许多同学确定这是一道有关平均增长率的问题,于是自然想到利用平均增长率的函数模型,即来解决. (二)、思路受阻:根据题中所给数据:N已知,x已知,y未知,而p是题中所要求的量,所以欲求p必先求y.至此,问题转化为如何求解3年后的游客人数.可是怎样求呢?学生思路受阻 . (三)、探究过程: 教师引导:能否从题中表格所给前5年的游客人数来推测3年后的游客量呢?(学生讨论后作答) 生:可仿照例1处理数据的方式,将年代数设为x,游客人数设为y,建立函数关系式,再从解析式来求3年后的游客量. 师:很好,关键问题已找到---------建立年代与游客量的函数模型,具体应怎样操作? 生:把对应的五组数据(1,3.56),(2,4.78),(3,6.15),(4,7.68),(5,8.62)输入TI-83图形计算器,作出散点图,从散点图形态来选择某个类型的函数进行拟合. 师:好,按照这个思路请同学们具体进行操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数据输入和图象的拟合). 师:请各学习小组汇报拟合情况、函数解析式和据此所求3年后的游客人数. 图1 生1:我采用一次函数y = ax+b型拟合,得函数解析式为 y =1.302x+2.252,据此可求得3年后游客人数约为12.668万人. 图2 生2:我采用二次函数y = ax2+bx+c型拟合,得函数解析式为y = -0.0286x2+1.4734x+2.052,据此求得3年后游客人数约为12.0088万人. 图3 生3:我采用对数型函数y = a+blnx进行拟合,得函数解析式为y = 3.13+3.16lnx,求得3年后游客人数约为9.701万人. 图4 师:三位同学用不同的三种类型函数进行拟合,得到了不同的三个结果,那么到底哪个函数更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实际的情况呢?同学们能否找出比较好的判断方法? 生: 我认为可以采取估计的方式来判断.首先从题中表格所给数据来看,第三年是6.15万人,第四年是7.68万人,而第五年已是8.62万人,由此估计,按这样的发展趋势,再过3年人数不可能才是9.701万人,所以可先将对数型函数排除.在余下的一次和二次函数中,从解析式来分析,二次函数是开口向下的抛物线,散点是落在递增的一段上,当它到达顶点处时会呈现出向下的趋势,这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游客人数在到达一定的顶峰值后会逐渐减少,这与题目中的要求“按这样的发展趋势”是不相符的,因此也可以把二次函数排除.故我认为最佳的选择应该是一次函数. 师:分析得非常好,也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但感觉上过于主观,若能配以具体的数据支持,则力度会更强.同学们还有其它的判断方法吗? 师引导:我们看函数拟合得好不好,从图形中怎么看呢? 生:看散点是否尽可能多地落在拟合曲线上. 师接着引导:对,这是从图形上的直观感觉,我们知道,“数”和“形”是一对不可分离的整体,那能否把“散点尽可能多地落在拟合曲线上”这句话转化成“数”的形式呢?请大家思考.(此时,学生表情很着急,但又想不出,求知欲增强) 师:点应该与什么“数”对应呢? 生:坐标值. 追问:那曲线可和什么“数”产生对应关系呢? 生:函数和函数值. 师:好,那么请同学们考虑一下怎样把这两者联系在一起? 生:从图形上来看,有的点正好落在曲线上,有的点在曲线上偏上,有的在曲线上偏下.我想能否比较一下当取同一橫坐标值时,对应散点的纵坐标值与拟合曲线上点的纵坐标值进行对比,看一下误差有多大,取误差较小的一组,则拟合的效果就较好. 师:那怎么看误差值呢? 生:可以用纵坐标相减,作差进行比较. 师:那差值可能有正、有负、也可能为零,比较起容易看,能做一下改进吗? 生:那就再取一下绝对值,把差值都变为非负,就好比较了. 师:按这个思路,我们一起来实际操作一下.在教师的带领下(考虑到学生对图形计算器还不太熟) 一起将刚才拟合的三条曲线列表进行误差分析,如图所示,发现确实是一次函数一组的误差要小一些,因此断定一次函数拟合的效果较好.至此,本题的难点已突破,学生据此很快计算出了床位的平均增长率. 三、课例分析 在传统教学条件下教学和使用图形计算器进行教学对比分析
内容 传统教学条件 使用图形计算进行教学 散点图 尺规作图,不准确. 比较准确. 拟合函数图 尺规作图,不准确,很难作图. 比较准确,很容易作图. 拟合函数图形选 择 教师讲,抽象,可选择图形少. 计算器作图,具体,可供选择 的图形多. 拟合准确性分析 人工很难做. 计算器容易做. 学生主动性发挥 被动,接受学习. 主动,自己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方法单一. 以学生操作为主,师生交流频 繁,有讲有练. 教学效率 数据复杂,作图费时效率底. 计算器计算、作图,效率高.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用图形计算器进行教学与传统条件下教学相比,优势明显.特别是对复杂数据计算和画图,人工做和用图形计算器做完全是两回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脑在各行各业的到广泛应用,包括图形计算器在内的先进电子设备进入课堂已成为现实,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它们将在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关内容:
在探究式学习活动课上TI图形计算器的应用
TI图形计算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用TI图形计算器探索一类高次不等式的解法
利用TI图形计算器探索对数函数的性质
例谈图形计算器在数学实验中的运用
利用TI图形计算器改进高中数学的教学方式
TI图形计算器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探寻
图形计算器在函数学习中的三大优势
应用图形计算器学习函数注意“想、作、思”
初探TI图形计算器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