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学网


小学数学 初中数学 高中数学 数学新闻


“TI技术”下的“数学研究性教学”


提要 本文从研究性学习出发,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结合“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材整合”,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探究知识、获取知识、提高数学素养等诸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教学中强调研究性的数学学习,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学习,在“研究”中“学”数学,“用”数学.

主题词 信息技术 研究性学习 创新及探究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而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无论在课内还是课外,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因此,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改革,从教学角度进行研究,把“研究性学习”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结合“两个正数的均值不等式的应用”的教学,谈谈我在“研究性学习”教学的有益尝试.

1、创设问题情景,挖掘知识的内含

数学问题的提出,是知识产生的重要环节,教学中应力求“问题”提的自然、适时,而不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在教学中应提倡允许学生犯错误,从错误中发现问题,去探求问题的实质.这种由错误走向真知的学习更有意义,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深刻.因此,教学中可采用展示问题,让同学的错误成为问题的导火索.

在学习“两个正数的均值不等式及简单应用”后,提出如下问题:

问题1:求函数y=的最小值.

同学们对问题1思考后,认为函数的解析式中分子、分母均为正数,试图用“均值不等式”处理,但似乎又不能直接使用,小组讨论后,有的同学想到最小值的问题,最好出现“≥”某个常数,于是提出把解析式化为“和”的形式,即:,当x= ±1时,取“=”, 问题获解.此时,可即时强化一“正”二“定”三“等”求最值的条件.

问题1的获解,同学们信心培增.此时,抓住时机给出问题:

问题2:求函数y=的最小值.

同学们不加思索:一样的解法.教师不动声色,请一个同学来解答,解答如下 :,最小值为2,再问:对吗?有的同学迟疑了一下,提出“等号”不成立,因为无实数解,再问:函数 y=由“均值不等式”只能得y>2 ,是不是没有最小值呢?学生不置可否,一片茫然,此时,教师可用计算机的“几何画板”给出函数 y=的图象.(图1)

图1

学生从函数图象看到有最低点,函数应该有最小值.“均值不等式”的等号失效了,怎么求呢?学生的认识发生冲突,抓住冲突,提出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抛出研究问题:均值不等式“等号”不成立,怎么办?

2、认知归纳,呈现思维.

引导同学思考:利用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函数 y=从图象上看出有最小值.我们可作变形:令t=(t≥2), 则y= t +.下面我们来探究y= t+(t≥2)的性质,从哪里入手,有同学提出“图象”,教师用计算机绘出图象(图2)

图2

引导同学们观察图象,得出:y=x+在(2,+∞)上是增函数,请同学用增函数的定义给出证明,可强调证明单调性的过程,其实就是不等式的比较法,可增强学生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问题2获解,当t=2即x=0时,ymin=.不能就此罢休,教师可引导:y=x+( x > 0 ) 的单调性如何?学生观察图象后获得:y=x+在(0 , 1)上是减函数,在(1,+∞)上是增函数.其实问题2中t∈(2,+∞)是(1,+∞)的子区间,由此可处理形如 y=x+(x≥a,a>1为常数)或 y=x+(0<x≤a,a<1的常数)的最小值问题.

3、层层推进,由特殊到一般,让学生体验数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科学规律的发现往往是由一个特殊问题引发的,由特殊获得启发,去探寻一般规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式,学习中我们不能仅满足于就题论题,而应引导学生学会研究问题,探寻知识.

探讨了y=x+( x > 0 )的性质后,再进一步提出系数不为“1”的呢?即y=ax+(a, b > 0, x > 0)的单调性又如何呢?此时,同学自然会想到“以形助数”,用计算机给出含参数a,b的动态图象图3,让学生观察a,b常数变化,单调区间怎么变?

图3

参数a,b的不同取值,同学容易看出单调的特点不变:图象先下降后上升.但分界点随a,b在变,说分界点与a,b有关,它们有何数量关系,可用图形计算器做下列数学实验,让学生认识、归纳.

a

B

  y=ax+的最低点横坐标  

的值

1

1

 

 

1

4

 

 

4

9

 

 

2

3

 

 

3.5

2.7

 

 

通过实验观察,得出分界点的横坐标是,让学生给出证明:y=ax+在(0,]上是减函数,在[, +∞ )上是增函数,从而获得“均值不等式”不能取“=”用函数 y=ax+的单调性解决的一般规律.

4、从理论到实践,增强应用意识和数学研究的成就感

数学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数学的灵魂在“应用”,在“学数学”中“用数学”,不仅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对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在探讨y=ax+(a, b > 0, x > 0)的单调性的基础上.可结合“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材整合”给出应用,变式为:

题3:某工厂要建造一个长方体无盖贮水池,其容积为4800㎡,深为3m,由于地形限制,宽不能超过30米,如果池底每1㎡的造价为150元,池壁每1㎡造价为120元,问怎样设计水池能使总造价最低,最低总造价是多少元?

题4:甲、乙两地相距S千米,汽车从甲地匀速行驶到已地,速度不得超过c千米/时,已知汽车每小时的运输成本(单位:元)由可变部分和固定部分组成:可变部分与速度v(千米/时)的平方成正比,比例系数为b;固定部分为a元

(1)把全程运输成本y(元)表示为速度v(千米/时)的函数,并指出这个函数的定义域.

(2)为了使全程运输成本最小,汽车应以多大速度行驶?

由此可渗透均值不等式求最值的三个条件和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让学生在应用规律解决问题中感受到研究的价值,认识研究的问题在实际中无处不在,而不是空穴来风,进一步感悟数学的价值,而不是空洞、枯燥的知识.

二、“研究性学习”教学实践的启示.

“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为主要目的,其核心在于“研究”.因此,如何有效地使用教材内容,挖掘数学素材,使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具有以下特性:

1、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自主学习是相对于传授性学习而言的,主要体现在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作用,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让每个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尽可能做到自己采集信息、处理数据,问题自己提出,提倡独立钻研,独立思考,别出心裁,以培养独创精神.

2、学生学习的合作性

学生个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困难,通过学生间的思维沟通,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往往会使困难得以克服,加快解决问题的速度.增强学生的研究信心,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与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这种以“学习小组”为主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

3、学生学习的研究性

“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是“研究”,“研究性学习”的教学不同于讲授式,也不同于自学式,其主要过程是:提出问题→研究探索→得出结论.提出的问题是开放的,只有素材而没有结论,而“研究”应体现出方法性,不能盲目进行,在研究的过程中,应教给学生一些研究的基本方法,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活动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归纳性研究方法、类比性研究方法、试验性研究方法、实验性研究方法等.

“研究性学习”为数学教学的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知识的获得不再是“你”教“我”学,而是师生共同探索发现的结果,需要教师转变观念,大胆实践,创设更多的情景,培养学生善于质疑、乐于探究、主动发展、努力求知、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把“课改”落到实处.


相关内容:

在探究式学习活动课上TI图形计算器的应用
TI技术支持下的数学探索
TI图形计算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用TI图形计算器探索一类高次不等式的解法
利用TI图形计算器探索对数函数的性质
利用TI图形计算器改进高中数学的教学方式
TI图形计算器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探寻
初探TI图形计算器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TI图形计算器的中学数学教学实施理念
利用TI图形计算器再认识函数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