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课堂教学从“复习-引入-讲授-巩固-作业”转变为“情境-问题-探究-反思-提高”,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 数学课堂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殿堂转变为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构建自己有效的数学理解的场所. 数学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给学生提供成果展示机会,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及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关键词]:学习方式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 自主探索 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启动,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什么?这是我们必须弄明白的问题。为此,记者专门采访了华东师大课程与教材研究所孔企平博士。孔博士说,这次课程改革不是仅把原来的教学大纲换成课程标准,换换教材,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什么是学习方式?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策略与方法,而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不是指学习的具体小策略,而是指学习的大趋向。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目前学生总是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我们应该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就需要提倡自主、实践、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原来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要变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许多活生生的例子。比如,课堂提问采用的是"打乒乓球"式的提问,即课堂教学采用的是一问一答的形式,如果学生的回答没有符合教师备课中的要求,立即要其他学生回答,直至学生的回答落入教师设计好的"乒乓球桌"上为止。有时一节课教师提了100多个问题,这样的提问与教师的讲授没有本质的区别,学生的主动性没有真正发挥出来。课堂提问是教学中经常要用到,但提问的艺术很值得探究。可以采用"大步骤"提问方法,多留点空间和时间给学生思考,让学生探索其中的奥秘,让学生体验探索的乐趣。课程标准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习目的),提供有价值的数学(学习内容),倡导有意义的学习(学习方式),主张全面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情感与态度(评价内容)。新的理念,必然会带来新的学习方式的变革,引起学习上的革命。 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首先要改变教育教学观念,只有这样,才会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落实到位。教师要重新认识中学数学学科,特别要从学生的角度看待中学数学教学。这决定了中学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是对经验现象的逻辑归纳和引申。因此,中学数学教学更要向学生提供探索、讨论、实践、调查和解决问题的各种机会,教师教学的基本方式不应该是"授予",而是"引导",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给学生思考和发展留下充分的空间。教师要关注学生"大智慧"的发展。"大智慧"就是指学生的创新思维,已成为全世界课程改革的特点。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思考,鼓励学生创新。 众所周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接受思想教育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把素质教育的思想落到实处,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的人才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应该说我们有许多工作要做,例如:教材的处理,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方法的改进等,但是,最最重要的是教师观念的转变。 一、呼唤改变学习方式,少约束禁锢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1、 要相信学生-- 注意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时时把自己摆在一个非主体的引导者的位置上,不要什么都自己包办,要相信学生自己有能力去化解知识。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教师应担当起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电子计算器的使用(二)》这一节内容时,就可以先放手让学生自学。看完书后问学生:“这一部分书上共讲了哪几个问题?对这其中的每一个问题你是如何理解的?”然后组织、启发引导学生问题一个一个地加以解决。显然,这样教学,教师讲得少了,学生活动多了,知识是学生通过自己看、说、讨论而掌握的。如此教学,学生印象深刻,不易忘记;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也锻炼了自学、概括的能力,培养了理解、表达能力;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张扬,学习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成功的愉悦得到体验。 2、要敢于放手 --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 传统教学中,教师总以严谨的教学秩序为治学之标准,学生被遏制住兴奋,压抑着学习的冲动和发现,他们只被老师需要时,才一吐为快,老师不点名,不准开口,如此,学生只能是机械地学习,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受到了制约。学生的学习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的,而多是在积极发言、相互辩论中闪现的。如果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则他们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逝。当然,不是说乱成一团才为妙,但一个开放的、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应该有学生自由表达意见的时空。适度的“乱”,在教师控制之中的“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能真正参加到教学活动中。例如,在教学《一元一次不等式》时,可以首先让学生看书,然后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讨论:“究竟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有何区别?又有何共同点?尤其是各自的解的问题。课上学生发言非常积极,从学生作业来看,这样做的教学效果非常好。 3、要认可预知--顺应学生学习的需求 有一些学生,喜欢课前把当天要上的课先预习,然后上课时积极发言,以得到老师的表扬。以传统教学观点看,这是一个让老师又喜又忧的事。喜的是课前学生预习,教学起来轻松些;忧的是有可能打破教师的教学计划。例如,教师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刚一上课,有学生就一二三地把教师想讲的内容全说出来了,课前教师精心的方案被打乱。对于这种情况,我们现在要以新的眼光去看它。孩子本来就有强烈的好奇心,不知道的,他想去了解,知道的他又想说出来,表现一下,这很正常。教师应该摒弃以前的观点,并利用这点来激发学生进一步求知的欲望,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例如,在教学《相似三角形》时,由于学生已学过全等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所以我准备的一些问题提出来后学生很快就回答了。面对如此情况,我又增加了一些更加深的问题,更加开放的问题让学生解决,并补充了一些较难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学生对此非常满意。教是为了学生的需要,我们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知识需求设计和不断改变教学计划,以便更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4、要改变策略--将表现的机会留给学生 学生提出问题以后,有些教师习惯于自己立即给学生一个满意的回答,其实这样的机会首先应该让给学生。学生能解决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自己解决,要多给学生回答问题,展现能力的机会,同时教师还要及时表扬这些学生。以课堂小结为例,我们应多采用由学生自己总结的方法,也可以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进行,如教师可用“通过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请用一句话概括你所学到的知识。”等之类的话,让学生概括总结,补充提炼。再如练习评判时,也可让学生互相评述,互相讨论,不但使他们能知其然,而且能说出其所以然。 总之,我们要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认真组织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注意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切实把学生推到教学活动的前台。我们要打破常规,敢于创新,积极实施主体性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会自主探索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保证。教学中,要重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问题解决的兴趣和欲望;重视探索方法的指导,让每个学生都愿探索、能探索、会探索。通过探索,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多放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实践。 1、 重视创设探索情境,使探索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俗话说,"为什么"是思维的开始,"怎么办"是思维的运作。教学时,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营造自然和谐、民主的探索氛围,使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的探索之中,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问题和规律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以满足自我的需要,产生激励、推动自己学习数学的内驱力,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学习的全过程。如教利息,课本中的年利率是97年10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到今年已经调整了好多次,而且还增加了收取利息税的规定。教学伊始,我就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学校将5000元存入银行,把它的利息捐赠给"希望工程",支援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请你帮学校设计一份方案,怎样存款捐赠给"希望工程"的钱最多"。为了争当小小设计师,学生不仅在课内学习的兴趣十分高涨,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且课后还纷纷到镇上的银行、信用社、邮电局去调查当前的年利率和利息税的计算方法,以设计出一份最佳方案。这样通过课内向课外延伸,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了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重视探索方法指导,让每个学生都学会探索。 让学生拥有点石成金的手指要远比拥有成堆的金子强。教学时,不仅要尽可能给学生充足的探索时空,而且要在方法上给予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熟悉探索问题的一般方法和策略。 ⑴.改革教学模式,提高开放性。 传统意义上的数学教学只是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递,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灌输--接受,学生基本上是听讲--记忆--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课堂是封闭的,没有师生间平等的对话存在。那么如何进行互动教学,提高实践活动的开放性呢? ①、数学开放教学的“用教材教”。 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师,学生在课堂上一起生成发展的教学模式,体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先进思想,注重师生间的互动。学生自主探索实践的能力,教师是无法直接“教”给学生的。因此,教师要变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为引导学生走向自然、生活和社会,让学生在参与开发性活动的过程中,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儿童来说,态度的形成需要实践的过程,技能的培养需要反复的模仿练习,而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儿童常常依赖动手操作来认识和了解世界,因此,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要求教师能利用教材进行重新组合。 ②、数学开放教学的多种教法 学习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和参观法。教师要根据实践活动内容的性质和特点选择与之相识应的一种或几种教学方法,注意教学方法的配合使用。 ⑵.改变活动方式,增强自主性。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如何在实践活动教学中实现这一新理念? ①、自主学习要以教师的有效引导为辅助 一提起“自主学习”,许多教师认为一切的学习活动由学生说了算就是自主学习。于是,不论学习内容难易,不管学生学情如何,一味地强调学习目标学生订,学习内容学生挑,学习方法学生选,黄金价格实践作业学生改。其结果是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这样做,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主。长此以往,学生必将学力降低,智力受阻。教师一番良苦用心却换不来好结果,这是为什么? 学习是一项具有较强目标性的活动,一切都由学生说了算,必然导致实践活动偏离方向。因此,中学生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当然,教师的引导也应该有个“度”。这个“度”就是: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力所能及的,教师避之;学生力所难及的,教师助之;学生力所不及的,教师为之。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切实回归,自主学习才能落到实处。 ②、合作学习以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基础 合作学习本身就是对每一个学生的一种激励,可以激发学生自我完善和相互竞争的学习动机;可以让学生掌握合作与交往的经验,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加快个性社会化进程;。但目前的实践活动中的合作学习存在不少弊病,最严重的莫过于教师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由于缺乏足够的思考时间,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出现了个别学生侃侃而谈,多数学生说不出自己的见解,只好充当陪客;学生偏离了主题作漫无边际的闲扯等现象。因此,我们认为实践活动课教学中必须舍得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和思考空间。一般来说,教师提出一个问题,都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在组内交流各自的看法。彼此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方法,并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进而在全班交流,最终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 3、引导反思探索过程,让每个学生都学会反思 《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以通过对解决问题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可以这样说,没有学生的自我反思,就难以促进学生的自我提高和可持续发展。在探索过程中或探索结束,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能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当解决一个数学问题似乎大功告成时,可以引导学生对全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如结果可信吗?计算有无错误?推理是否严密?有无疏漏?哪些事情忘做了?繁简如何?方法能否改进?也可以引导学生改变题中的条件进行再探讨、将问题进行发散性拓展引申和收敛性总结、对解题过程中的方法策略进行类比推理再研究。如二个圆的半径分别为2厘米和4厘米,它们的半径比是( ):( )、直径比是( ):( )周长比是( ):( )、面积比是( ):( )。解答后学生发现,它们的半径比、直径比、周长比都相等,而面积比等于它们半径的平方比、直径的平方比、周长的平方比,是不是所有的二个圆的半径比、直径比、周长比和面积比都有这样的关系呢?为什么呢?从这些不同的侧面,多角度地思考体会探索的方法、策略,使学生在不断的反思中,加强数学知识和能力的相互沟通,提高进行数学活动的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式社,2002 [2] 孔企平,胡松林.新课程理念与中学数学课程改革[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刘仁增.让自主学习走上理性化的轨道[J].中学教学研究,2003(2)
相关内容:
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不要轻易改变主题图
是学生的算法改变了教师的教法
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多媒体辅助改变数学教学理念
多媒体辅助改变数学教学理念
新课程呼唤教师角色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