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几何对于不少高中学生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于图形中的平行(指的是线线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信息和垂直(指的是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信息的处理不当常是关键的原因。在高考中几乎所有的立体几何问题都要涉及这两种信息的处理,如果把立体几何看成是一部音乐作品,那么不夸张一点说:平行与垂直的处理就可以音乐的主旋律。因此加强这两类信息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限于篇幅,本文先来对平行信息展开研究。 一 我们来看平行信息的一些重要特点 1.过已知直线外的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有且只有一条;过已知平面外的一点作已知平面的平行平面有且只有一个;过已知平面外的一点作已知平面的平行线有无数条,且它们都在同一个平面内;过已知直线外的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平面有无数个,且都经过过已知点且和已知直线平行的直线。由此可见,在已知线(面)外一点作已知线(面)的平行线(面)时,要求是线线平行、面面平行的不同于要求是线面平行的,前者具有唯一性,而后者具有随意性。 2.线线平行、面面平行的传递性 ,传递性指的是两层含义 (1) 平行的自传递性:a∥b,b∥cc∥a及∥,∥ ∥ (2) 传递垂直信息及角的信息: ①a∥b, ②∥, ③a∥b, ④∥, ⑤a∥ba和c所成的角=b和c所成的角 ⑥a∥ba和平面所成的角=b和平面所成的角 ⑦∥,和斜交和所成的锐二面角=和所成的锐二面角 ⑧∥b和所成的角=b和所成的角 3. 线线平行在任何直观图中仍保持了平行特点,且是初中几何和高中几何的衔接点 我们知道一般用斜二测画法来画空间图形的平面图形,这和空间图形的真实形状是大不同的,但线线平行特征不比其它几何特征,它在直观图仍能保持,这非常难得,对我们研究立体几何有很大好处。 4.线线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中的任何两种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相互转化 二 转化出平行信息的常用方法 方法1:要重视由平面图形中的信息转化出线线平行。如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转化出线线平行等。 方法2:用好线线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之间的转化。将线面平行、面面平行转化成线线平行时要重视作好两平面的交线。 方法3:用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来转化出平行线。 例1(2004年湖南高考·理工第19题)如图1,在底面是菱形的四棱锥P—ABCD中,∠ABC=600,PA=AC=a,PB=PD=,点E在PD上,且PE:ED=2:1,在棱PC上是否存在一点F,使BF//平面AEC?证明你的结论. 分析:此题作为题目的第三问,为了有效考查学生的思维,出题者将第三问设计成了探索的问题,此题若采用向量的方法或坐标的方法虽然也能做的出来,但是较费时,若能合理地分析平行信息,则可以有更好的方法。 方法1:可以先来思考能否过B作平面∥平面EAC,再研究作出的平面与棱PC的关系,当然要先考虑能不能过B作一条直线和平面EAC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在图2中设O为AC、BD的交点,不难发现平面EAC内的EO的这条线和BD相交,过B作EO的平行线比较合理。考虑到O为BD的中点,点E在PD上,且PE:ED=2:1,故只须取PD的另一个三等分点Q,即可得BQ∥EO,此时再取F为PC的中点,则有QF与平面EAC内的EC平行,从而平面EAC∥平面BQF,当然有F为棱PC的中点时,BF∥平面EAC。 方法2:若能注意到所研究的问题与平面BPC与平面EAC的交线有关,则也可顺利得到思路。由于C为平面BPC与平面EAC的一个公共点,故还须再找一个公共点,在图3中,注意到平面BPC内的直线BP与平面EAC的直线EO一定相交,设交点为G,则平面BPC平面EAC=CG,取R为BD的靠近D的三等分点,从而ER=BG,又,故BG=BP,在△PGC中取F为棱PC的中点时有BF//GC,从而BF∥平面EAC。 例2 如图4,直角∠ABC的一条边与平面斜交 ,另一条边BC不在平面内,∠ABC在上的射影仍是直角,求证:BC// 分析:此题关键在于如何用好垂直信息来产生平行。设B点在上的射影为D,设C点在上的射影为E,则AB的射影为AD,BC的射影为DE,依题意,∠ADE=,故先用三垂线定理大豆可得,结合, 可得BC⊥平面ABD,从而BC⊥BD,由于BD⊥DE,且B、D、E、C四点共面,故BD∥CE,从而BC//。 三 平行信息的一些重要应用 除了要重视将线线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之间相互转化以及用好线线平行、面面平行的传递性外,还要重视以下两个方面的应用: 第一 用平行信息将求的角或距离的位置优化。 关于角前面已谈到,对于距离,以点到平面的距离为例,经常有这种情况,题中容易求出A点到平面的距离,但要求的是B点到平面的距离,此时一般要连结AB,若AB∥,则A点到平面的距离=B点到平面的距离;若直线AB和平面相交,设交点为O,若OA:OB能求出,此时可过B作(为A在平面内的射影)的平行线(为平行线与平面的交点),则,且A点到平面的距离:B点到平面的距离=OA:OB。 例3 如图5,已知正四棱锥P-ABCD的底面边长和各侧棱长均为13,M、N分别为PA、BC上的点,且PA:MA=BN:ND=5:8(1)求证:MN∥平面PBC(2)求直线MN和平面ABCD所成的角。 分析:考虑题中出现的比例线段(但比例线段不共面),应通过构造共面的比例线段自然而然作出在面PBC内与MN平行的直线,在图6中取R、S分别为PB、BC上的点,且PR:RB=BS:CS=5:8,故MR∥AB,MR=AB;NS∥CD且NS=CD。再结合AB∥CD,从而MR∥NS且 MR=NS,故MN∥RS,不难证MN∥平面PBC。对于第二问,值得考虑是原位置上求MN和平面ABCD所成的角,还是改到RS(由于RS∥MN)位置上求与面ABCD所成的角呢?显然RS在表面上,且RS的长度比较好求,.故将研究的角的位置放在RS比较好。设O为底面ABCD的中心,过R作RH∥PO交底面ABCD于H ,则RH⊥面ABCD,RH=PO=,此时不难有所求的直线MN和平面ABCD所成的角为。 例4 (2005高考江苏卷)如图7,在五棱锥S-ABCDE中,SA⊥底面ABCDE,SA=AB=AE=2,BC=DE=,∠BAE=∠BCD=∠CDE=120°. (Ⅰ)求异面直线CD与SB所成的角(用反三角函数值表示);(Ⅱ)证明BC⊥平面SAB;(Ⅲ)用反三角函数值表示二面角B-SC-D的大小(本小问不必写出解答过程) 对第三问的分析:此题在第一问的解题过程中可证得底面ABCDE满足BE∥CD,从而在等腰梯形BCDE中不难有CD=,对于第三问,虽然不要解题过程,但如果方法不当将会计算量很大,甚至不能够完成。合理的解题思路可如下建立:如图8,由于巳证得BC⊥平面SAB,故面SAB⊥面SBC,且交线为SB,在面ABC内作AF⊥SB交CB于F ,则AF⊥面SBC,不难有AF=,此时可考虑过D作AF的平行线。连结AD,设直线AD交直线BC于P 点,则AD交平面SBC于P ,下面先来求DP:AP,在Rt△ABP中,过D 作DQ⊥BP,垂足为Q,则AB∥DQ且DQ=CD,故DP:AP=DQ:AB=3:4,连结PF,过D 作DH∥AF交PF于H,则DH⊥平面SBC,且不难有DH=,H在面SBC的反向延长面内(画Rt△BFP的真实图形可知)。在等腰三角形SCD中,SC=SD=,由面积法不难得腰SC上的高DK为,故二面角B-SC-D的平面角的正弦值为,从而二面角的大小为。 点评:此方法在求出A点到面SBC的距离基础上合理求出D点到面SBC的距离,从而有了较佳的计算量。 第二 在一定条件下将对面(线)面垂直的寻求转化为对平行线的寻求。 例5(2005湖北卷20) 如图9,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为矩形,侧棱PA⊥底面ABCD,AB=,BC=1,PA=2,E为PD的中点. 在侧面PAB内找一点N,使NE⊥面PAC,并求出N点到AB和AP的距离. 分析:如图10,根据题意要找出面PAC的垂线NE,应注意到面PAC内直线PA⊥面ABCD,故面PAC⊥面ABCD,且交线AC,因此在面ABCD内过D作DF⊥AC交AC于F, 交AB于Q,则可得DQ⊥面PAC,故要作的垂线问题即可转化为在侧面PAB内找一点N, 使EN∥DQ, 由于E为PD的中点,取N 为PQ的中点即可使EN∥DQ。在Rt△ADC中,利用射影定理可得FC=3AF,故AQ=DC=AB,从而有N点到AP的距离,N点到AB的距离为=1. 通过以上对平行信息可知,用好平行信息对解立体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对平行信息进行合理地分析也是很有必要的。
相关内容:
纪念20世纪最伟大的几何学家、微分几何之父
浙大教授成功证明“丘成桐几何度量猜想”
囿变几何对象的不变性探究
谈几何教学开始滑坡的现状及对策
用几何画板进行数学研究性学习的三种方法
利用几何画板探究角α与sinα+cosα之间的联
新课标下立体几何教学中不可忽视手工实验操
立体几何入门探讨
对高中数学新课程中“立体几何”部分若干问
几何画板进行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