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的回顾反思,一直是各类数学教学模式中的重要环节,特别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更是将其放在重要位置。如何把握好这一环节,使其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此,我以《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这一章节为例,谈谈我对回顾反思的理解与认识。 《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为新旧教材中共有的部分,我听了两位老师关于本节的讲解,详细记录了他们关于回顾反思这一环节的处理方法。 王老师:练习 1、选择题:准线方程为的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是( ) (A); (B); (C); (D)。 2、求下列抛物线的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 (1); (2); (3); (4)。 编写意图 ①目的是理解抛物线的概念定义。 ②掌握抛物线标准方程、焦点坐标及准线三者间的形式联系,也体现了由抛物线标准方法来研究抛物线性质的思想。 效果:实用性较强,通过练习回顾反思,使学生基本上能处理相关类型的问题。 赵老师:例1、例2中的变式训练后,学生进行简单的小结,进一步完成归纳与拓展: 1、填空:动点M与定点的距离和它到直线的距离的比等于e,则当 0<e<1时,动点M的轨迹是____;当e>1时,动点M的轨迹是____;当e=1时,动点M的轨迹是______。 2、在抛物线的定义中,定点在定直线外,如果定点在定直线上,且满足到定点的距离与到定直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什么?(交流、讨论) 3、拓展阅读: 彗星的运行轨道,有些是椭圆,有些是抛物线,还有些是双曲线。 炮弹的飞行轨道,广场上喷水池里的水柱都是抛物线形状的…… 椭圆、双曲线的抛物线统称为圆锥曲线。 (多媒体展示圆锥曲线的形成,即平面截圆锥情形) 我们来对比一下,两位老师关于回顾、反思这一教学环节处理手法上的不同。 一、从信息流程来看 据图我们不难看出,王老师注重传统意义下的讲授,赵老师更多关注学生自身对知识的反映与探索,王老师的教学是单向的,线型的,而赵老师的教学是网状的,多向的。 其实,我们在教学中往往抱怨我们的学生对知识掌握不到位,一个题目讲了好多次,而学生仍会犯同样的错。其实这与我们与学生不站在同一层次看问题有关,学生相互间的交流非常有益,他们的彼此讨论交流过程也是一个提高的过程。 虽然王老师的表达能力很好,但学生学的很紧赵,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17周岁左右的学生,他的注意力最多也就连续25分钟左右,而赵老师的课显得很轻松,学生有讨论、争论、有趣味。 二、从内容来看 王老师的回顾反思,以练习揭示知识点的方法,他的本节课教学目标也就体现在回顾反思中,即掌握抛物线的定义、抛物线焦点、准线及方程间的关系。 而赵老师的课堂中,仅在例题部分通过简单的变式训练涉及了抛物线焦点、准线与方程间的关系,在回顾反思中,第①题是将椭圆、双曲线的第二定义与抛物线定义结合起来,第②题更是对定义的深层次挖掘,第③题以阅读材料的方式将圆锥曲线的知识让学生有个感性的认识、了解。 教学的过程及内容是教师课前充分伤、精心组织的体现,它反映了老师对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手段的选择与教材的把握程度。我们从两位老师的回顾反思部分可以看出王老师是以本节内容为中心,突出本节知识点,从而确立重、难点,加以处理的,而赵老师则是站在教材的整体章节中来理解本节内容,因为本节是《圆锥曲线》中研究的三种曲线的最后一种,用它来结束本章,也就需要学生对圆锥曲线概念有一定认识,所以本节教材地地位在赵老师的教学中得到了更好的体现。在练习题②、③起到了总领本章的作用。 三、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所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身心特征组织教学也应在具体教学中加以体现。 王老师的回顾反思部分的练习中,题与题之间难度相近,重复模仿比较多,相互间呈“扁平式”结构,学生对这样的练习往往兴趣不浓,激性不高。而赵老师在回顾反思中的第②题在原有抛物线定义上加以延伸,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容易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加深对定义的理解。对于课堂中的提问,许多学者、专家都认同一个观点,即问题的设置应以两个目标为原则,一是可以创设符合学生经验与生活背景的实例,二是可以调动学生情绪,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切忌“满堂问”,更忌问一些没有深度,没有层次的简单问题。(另见作者《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一文)。赵老师的回顾反思,既起到了复习本节内容的目的,同时留给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圆锥曲线的空间,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它需要老师从本节教材入手,站在教材体系的高度确立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手段,而这仅是搭好了舞台,选好了节目,至于节目能否演出成功,还需要处理好许多细节问题,回顾反思是教学中常见的一个环节,而这个环节的内容,更应根据它的作用与功能来确立,但一般都应有利于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同时有利于学生在课堂外发展,也就应指明学生探索的方向。回顾反思的内容选定后,其具体的实施,比如提问,也应体现艺术性与激励性、挑战性。只有从整体到细节各处精雕细琢,才能做到教学中精益求精。
相关内容:
第二届丘成桐中学数学奖启动
温籍数学家李邦河获数学大奖 获奖时感谢村小
2009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将执行新方案
浙大博士解开一个世界数学难题 赢得哈佛人尊
2009年全国中学生数学冬令营闭幕
中国数学会(2008.01-2011.12)组织机构
首届丘成桐中学数学奖获奖名单在京揭晓
首届丘成桐中学数学奖总决赛获奖名单
第八届“苏步青数学教育奖”颁奖大会在杭召
第一届丘成桐中学数学奖国内各赛区获奖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