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学网


小学数学 初中数学 高中数学 数学新闻


新课程观念下对数学教学过程与教师行为的思考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验的正式启动,为新一轮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教师的发展指明了道路,时代呼唤的是研究型、学者型甚至是专家型的教师,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教育理论,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上升到理性思考,把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起来,尽快跟上时代的步伐。

 

一、对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过程的思考

 

1.1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是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体

 

“教学”一词,最简单的理解便是“教”与“学”,也可理解为“师教生学”或“以教导学”、“以教促学”。归根结底,“教”为了“学”。在新课程下,数学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它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是数学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参与研制开发学校课程等方面,必须围绕施素质教育这个中心,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新课程标准下还要求教师学习、探索和积极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师德素养和专业水平。

 

新课程标准还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的学习应是发展学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因此,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不同学习内容,让学生采取掌握、接受、探究、模仿、体验等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新课程标准认为教材是数学教学过程的重要介质,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依据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包括教科书、校本资源在内的多样化课程资源,拓展学生发展空间。

 

1.2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

 

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加强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因此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互动必然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

 

由于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情感交流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讨论是情感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方法。教师与学生的讨论,学生与学生的讨论是学生参与数学教学过程,主动探索知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依照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并以积极的心态互相评价、相互反馈、互相激励,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开展合作学习,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新课程标准下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之一就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之由客体变为主体,使之积极地、目的明确地、主动热情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真诚交流。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与学生交心的老师将不再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教育是非显露痕迹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充满爱心的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真诚交流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殷切的期望和由衷的赞美。期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由衷地赞美学生的成功。这可以从心理学上著名的皮格马利翁-罗森塔尔效应得到验证。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对一座少女雕像产生了爱情,他的期望使这座少女雕像“活”了起来。1968年,瑞典教育家罗森塔尔对美国一所小学18个班的学生进行的试验,进一步表明外界的殷切期望会对人产生强烈的激励效应,即“皮格马利翁-罗森塔尔”效应。我认为,作为教师,应该在数学教学过程的始终,都要对学生寄予一种热烈的期望,并且要让学生时时感受到这种期望,进而使学生为实现这种期望而做出艰苦努力。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以肯定和赞美的态度对待学生,善于发现并培养学生的特长,对学生已经取得或正在取得的进步和成绩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进取心,不断将教师的外在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更高的内在要求,实现学生在已有基础上的不断发展。

 

1.3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的完美实现在于教师与学生的充分理解和信任。

 

新课程标准下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和信任学生。理解是教育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的切身感受,理解他们的处境。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热爱学生,只要你对学生充满爱心,相信学生会向着健康、上进的方向发展的。因为“教育是植根于爱的(鲁迅语)”。“聪明的教师总是跟在学生后面;愚昧的教师总是堵在学生的前面。”

 

基于以上的观点,教师在课前应该认真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现有的认知水平,尤其是与新知识有联系的现有水平;了解他们心中所想、心中所感。在吃准、吃透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设计双重教学方案:备教学目标,更备学习目标;备教法,更要备学法;备教路,更备学路;备教师的活动,更备学生的活动。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我们的教师以前在讲课时,对学生的能力往往是信任不够,总怕学生听不明白、记不住,因此,课上教师说得多、重复的地方多,给学生说的机会并不多。其实“说”也只是浮在表面上,并没有什么深度地说。教师的讲为主的数学教学过程,占用了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时间,使教师成为课堂上的独奏者,学生只是听众、观众,这大大地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走进课堂前,每个学生的头脑中都充满着各自不同的先前经验和积累,他们有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也想表达、诉说。契可夫曾说过:“儿童有一种交往的需要,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跟老师交谈。”这就要求教师新课程标准下要转变观念,积极创设能激起学生回答欲望、贴近学生生活、让他们有可说的问题,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当然,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也不能“放羊”,在学生说得不全、理解不够的地方,也要进行必要的引导。

 

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在讲到某些重、难点时,由于对学生学习潜力估计不足,所以教师包办代替的多,讲道理占用了学生大量宝贵的学习时间。即使让学生自学也是由“扶”到“半扶半放”,再到“放”。叶圣陶先生说:“教者,盖在于引导、启发。”这就是说教师是指导者就不能“代庖”,教师是启发者就不能“填鸭”。因此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目中无人”,把自己视为教学的指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基于此,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评价、倾听、激励,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磨合后的智慧,必将大大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另外,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参与到学生中间,及时了解到、反馈到学生目前学习的最新进展情况。学生出现了问题,没关系,这正是教学的切入点,是教师“点”和“导”的最佳时机。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教师的引导、启发、帮助,学生必将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不必作直接的详尽的解答,只对学生作适当的启发提示,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动脑,找出答案,以便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他们良好的自学习惯。课上教师应该做到三个“不”: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说;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自己做到的,教师不教。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认识,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

 

1.4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强调教师的组织性和协调性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已经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吸收、选择和整理信息,带领学生去管理人类已形成和发展的认识成果,激励他们在继承基础上加发发展;教师不单是一个学者,精通自己的学科知识,而且是学生的导师,指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督促其自我参与,学会生存,成才成人。教师的劳动不再是机械的重复,不再是在课堂上千篇一律的死板讲授,代之而行的是主持和开展种种认知性学习活动,师生共同参与探讨数学的神奇世界;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也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源泉,而是各种知识源泉的组织者、协调者,他们让学生走出校门,感受社会和整个教育的文化。可以说,促进人的发展,促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师的根本任务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科学知识永远在演进中,它是一个不断构造和改组的过程”,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观正是接受了这种辩证的认识,而把学习过程看成是一系列信息加工的过程,是学生认知结构的重组和扩大的过程,而不是单纯地积累知识的过程。因此科学的数学教学过程应当注重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在展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进而发展各种能力。教师应时时刻刻把这种观念渗透到教学设计中,准确把握不同类型的课型特征,挖掘出教材知识背后所蕴涵的思维方式、方法,通过各种形式巩固和训练,最终达到学生能自如地运用,真正“会学”的目的。

 

二、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数学教师行为的改变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

 

2.1  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是由教材、教师、学生和环境四大因素构成的。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共同开发者和创造者。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是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中,教师把日出这一自然现象作为课程资源引入数学教学,学生通过回想日出的景象画出了两种日出的图画,一幅是美术图画,一幅是一条直线和一个圆,在学生都欣赏艺术图画的美时,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一条直线与一个圆的数学美和它的价值,同时也反应了自然现象与数学之间的性质。让学生们看见了自然现象中的数学价值,同时也反应了自然现象与数学之间的联系。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变化着的自然现象再抽象成数学问题,引出了直线与圆的相交、相切、相离三种关系。如同日出一样,生活中许多以生在身边的事情司空见惯,并未引起我们的注意,更不用说把它作为课程资源共享。而新课程改革则要求教师在做有心人,组织学生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去发现课程资源。“抽样方法的实际应用”就提供了一个这样的案例。在“抽样方法的实际应用”中,教师首先让学生统计自己家一天内丢弃塑料袋的个数,这就是组织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学生通过统计一天内每个家丢弃方便袋的个数,来统计整个班级所有家庭丢弃方便袋的数据来看全校所有家庭丢弃方便袋的数据,以致看全国所有家庭一天内丢弃方便袋的数据,从局部看整体,在统计方便袋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抽取样本,学生感受到样本的代表性。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从而引导学生更多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在学习的同时更好地认识世界。

 

2.2  组织学生营造教室中的积极的心理氛围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对教师来说,是否能够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比自身的学识是否渊博更为重要。教学中要采用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在”四边形的复习课”中,教师提供了四个问题让学生去选择,这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的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问题,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在学生独立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发现有一个学生碰到老师的目光马上就避开,老师意识到这位同学可能是不知道如何着手,教师便与她交流,启发她组织知识结构图有几种类型,这就给学生知识上的启发和心理上的支持;教师看见一个学生没有动笔和本,便走过去摸摸她的头,并用温和的目光看着她问:你没有思路吗?学生点点头。教师在启发引导后,让她与同桌交流,让同桌帮她选定一个目标。这个看似普通的动作,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关心和理解,学生在老师的关爱下、学生的帮助下,受到激励和鼓舞,激发起学习的兴趣。教师用自己的爱心与学生一起营造了一个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教学氛围。

 

2.3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新课程改革表现在课堂上的一个重要的改变就是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学习活动就成为教学事件的主要因素 。但是这种学习活动又不能完全由老师包办代替,只能是帮助和引导学生自己去设计教学活动。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先前经验,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在“等腰三角形的识别”中,教师设计了具有生活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按照自己的理解,把只知道一个底角和一个底边的残缺等腰三角形补全。这个学习活动有三个特点是:一是生活化,所提出的问题是生活中时常会遇到的。二是具有挑战性,需要学生认真调动和组织原有知识才能解决问题。三是开放性,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惟一的。因此,这个学习活动具有多方面的价值。这就是所谓的“恰当”。补全等腰三角形这一问题。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两腰相等是等腰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学生的原有经验是用量角器和直尺。学生原有的知识不同,有的熟悉两腰相等是等腰三角形,有的熟悉两底角相等是等腰三角形,因此学生在勾画等腰三角形时,就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是利用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二是利用等腰三角形的高、顶角平分线、底边中线重合。从而解决了补全等腰三角形图形这个生活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作为课程资源使课程资源达到超水平的发挥。

 

2.4 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短程和基本技能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知识的获得不是复制和迁移,而是学生自我建构。而学生之间的合作交往对这种自我建构具有重要意义。换句话说,这种日元合作交往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建构。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中,教师引导学生给直线与圆的三种关系下定义在从哪几方面想,这就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发学生主动的思考。让同桌之间交流一下,这是让学生在组对中交流相互补充自己的想法,在师生之间的交流中,我们看到教师与学生的谈话,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直线和圆的定义是从点说起的,激活学生头脑中原有知识,让学生在原知识的基础上,自我建构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含义,在对桌交流中,学生展示的是两个人的思考,使学生对直线与圆的认识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又加深了一层,在第三次交流中,学生展示的是4到6个人的思考,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直线与圆的关系,又有了新的认识:学生原有的知识是直线与圆都是有点组成的,而圆的定义是用圆心和半径下的定义。经过三次交流,学生自我建构起新知识,达到优化认知结构的目的。

 

2.5  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数学

 

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极其思考的方向,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函数的认识”中,教师首先举出生活中函数关系的例子,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当中的变量及变量之间的关系。对于变量,每个学生的感受是不同的。因此学生举出很多种生活中的变量的例子。在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设计了四个层次的问题,引发学生如何把生活中的函数关系转化为数学问题。在“描点”这一步,学生把实验中的数据落到了直角坐标系中,使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在“判断”这一步,用直尺去量,找出各点之间的规律,从而断定各点在一条直线上。这一步让学生体验到整个的函数关系分布的情况。在“求解”这一步,学生选择出两点,利用两点求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使学生体会到可以从具体的几个点得出一般规律。在“验证”这一步,使学生体会到前三步是一个猜想的过程,通过验证,说明猜想的正确性。在这四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再如何把生活中的现象转化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体验数学,涉及的每一步都是学生能够达到的,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获得不同的体验。

 

2.6   在观察、倾听和交流中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并不是要把教师行为完全变成学生的学习行为。而是要以教师行为方式参与学生学习活动之中。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课堂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多边交流、互动的场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识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在“等腰三角形的识别”中,教师观察出学生跃跃欲试样子,判断出举手的学生已经思考成熟,引导学生谈谈他的优点并采取组对交流和组内交流,让思考不成熟的学生从思考成熟的学生那里获得启发。这是教师及时观察学生的表情和行为做出的判断;在学生展示自己的想法时,一名学生叙述角的平分线时,只说从A引平分线,教师认真倾听,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给予纠正;如果教师知道学生明白了,不去及时的纠正,这名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叙述将还是这样;在班级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认真听学生的思考方法,综合出学生的三种认识;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思考方法给学生讲解。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看出教师在观察,倾听和交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2.7 和学生一起分享感情与认识

 

分享是双向的沟通、彼此的给予、共同的拥有。教育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千百年来创造的精神财富的过程,分享师生各自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的过程。分享意味着教师更多的展示,而不是灌输;是引领而不是强制;是平等的给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教师要走进儿童的世界,学会从儿童的眼光看世界,分享孩子们的喜怒哀乐,欣赏孩子们的“闪光”之处,从孩子们的单中获得满足、愉悦和欢乐。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含义”中,教师发现学生的第二种方式是自己没有想到的,因此异常兴奋,教师与学生同时鼓掌的时候,就是在欣赏孩子们的“闪光”之处;教师在祝贺学生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祝贺自己从孩子们那里学到了第二种解释。这就体现了师生间共同分享感情和认识。

 

2.8 与学生一起寻找真理

 

新课程要求教师与学生合作与沟通、共同构建、推进、生成课程。相互提供支持、启迪灵感、共享智慧。在“函数图象的平移”中,师生共同画出函数的图象,在画的过程中,师生是平等的,教师没有限制学生的思考方向,而是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对画的结果师生共同评价,教师的一句“我与你们的意见一致”充分的体现了教师与学生平等的合作教学,师生在互动中把规律寻找出来。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对学校管理,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课程,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要树立新形象,把握新方法,适应新课程,把握新课程,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给予、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选择、学会激励、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与新课程同行,才能让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更加流畅。“酸甜苦辣都是营养,成功失败都是经验。”只要我们努力,只要我们用全新的理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就一定会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成功者。

 


相关内容:

专家谈高中数学新课改 要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来
实施高中数学新课程所必须关注的几个问题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互动与整合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与中学课程
“高中数学课程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
“高中数学课程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
警惕“新课效应”
新课改:融认知和情境于一体
新课程实施中数学教师面临的现实性挑战
试论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