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学网


小学数学 初中数学 高中数学 数学新闻


数学课以学法为主体才能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showElementsTop(0);

摘要 数学课的课堂要让学生动起来,这是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因此,构建学法模式的课堂教育结构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这种学法,是学生自学与教师指导并存的课堂活动形式,其价值就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获得较好的课堂效益。

关键词 构建学法 自学目标 学习效益 时代价值

数学学习能力,包括教材阅读能力,理解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解题技巧能力,以及思维发散性的探究能力等等。这些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必须具备的,而这些能力的形成,主要是由科学合理的学法逐步培养完成的。这里所说的学法是指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是由教师构建,全班学生共同参与,学生在学习研究探讨中完成学习任务,并取得相应的各种能力。

一、 构建学法,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堂学习活动的构建以教法为主体,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学生的学以教师的教为轴心展开活动,往往是理解少,模仿多;动手动脑少,遗忘多,教与学往往是事倍功半的效果,有时甚至连事倍功半的效果都没有,要想使学生达到一定的数学学习能力很难,显然,以构建教法为主的课堂学习活动模式已不适应当今时代发展要求了。

那么,课堂学习活动以构建什么样的模式,才能达到数学学习的最佳效果,由此而提高学生数学的学习能力呢?我们知道,数学学习以问题解决为龙头,设置情境,展开研究,从而发现“成果”──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这里的“问题解决”是:应让具备前一知识的学生去研究与前一知识有联系的后一知识,在“问题解决”中研究探讨,完成知识的发现、理解和掌握,并归纳抽象成理性的知识。因此,需要构建一个以问题解决为学习过程的课堂学习模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研究、探讨、总结并获取知识,这是一种课堂功能的转换,即课堂不是教师教的课堂,而是学生学的课堂,笔者把这种课堂学习模式称为“学法模式”,也就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教师将学生学习的内容编著成若干个学习问题供学生解答,学生按老师的要求边阅读教材边解答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获取必要的知识。这种“学法模式”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由此可知,“学法模式”突出了学生为课堂学习的主体,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因此,教师要构建的“学法模式”,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研究发现型学习活动,这里已经是很明确了,教师的工作重点应当用最快捷的方法教会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不是知识传授的方法,这是给予学生“猎枪”和“渔杆”的做法。只有教给学生学法,学生才能提高对教材的阅读能力,在动手动脑的研究中,才能培养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问题探讨中,实现解题技巧能力和思维发散中的创新能力。

二、 教师提出问题,构建自学目标,就在于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提供学习导向,使他们尽快进入有条理的学习状态

课堂学习活动的构建是学法,就要形成以学法为核心的活动机制,这一活动机制就是教师构建的自学目标,这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一着,也是学生掌握方法获得技能的重要一着。在结合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课堂学习效益。例如,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相交线一节中的第一节课的自学目标是这样构建的:

1、 画相交线,并用阿拉伯数字命名四个角,形式如图所示:

2、 什么叫邻补角?邻补角概念必须同时满足两点吗?

3、如图,∠1、∠2是一对什么关系的角?为什么?

具有这种关系的角还有哪些,请找出来?

4、什么是对顶角?需满足几点?请说出来?

5、∠1和∠3是什么关系的角,为什么?具有这种关系的角还有吗?

6、如果∠1+∠2=1800,∠2+∠3=1800,那么∠1和∠3有何关系?结合问题5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7、若∠2=1200,你能求出图中的其它三个角吗?

这些自学目标,实际上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学思路,教给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在阅读教材过程中边学边答,对于目标中的疑难问题可与邻近的同学商讨,或者求助于老师。十分明显,过去的被动学习由现在动手动脑动口的紧张而主动的学习活动所替代,真正显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始终处于指导地位。一节课教师的指导大体分为四个阶段:指导一,学生自学前的导语,这是引发学生思维的必要过程。例如,相交线一节中的第一节课的导语是这样的:今天我们学习相交线(作相交线演示实验,主要是进行角的大小变化),由于相交线位置在变化,角的大小也在变化,这些角是怎么变的,角与角之间有何关系,这些需要同学们通过阅读教材才能掌握的。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P4-P5,并解答自学目标中的7个问题。导语要求简练、明确、有启发性、有兴趣性;指导二,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特别要关注基础差的学生的学习,必要时进行个别辅导;指导三,学生自学后,对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组织讨论,同时老师也参与讨论,与学生一起发表个人见解,教师的见解以纠正学生中的错误理解或理解不到位的问题;指导四,评价学生的巩固练习。这样,学生始终处于紧张而有序的学习过程中,研究、探讨、深化挖掘、实现知识的自我发现。

三、 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益,应坚持的原则

显然,教师构建的“学法模式”提高了学生的课堂活动能力,培养了自学能力,真正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从而使他们的学习能力不断提高,知识水平不断发展。那么,怎样构建学法使学生进入最佳状态学习呢?!根据心理学、教育学、可持续性发展观,以及本人的实践经验,应坚持下列原则。

1、 可行性原则。教师从构建导语到自学目标,都是在构建学法过程。导语是思维的调节器,为学法设置最佳学习状态,自学目标是学法的实施方案。因此,教师所构建的学法必须符合班级学情,切合班级实际,要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建立学情信息,构建自学方向,让学生感受到自学的轻松和乐趣,在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努力学习中将知识延伸和发展,并有目的的获取新知识。

2、 可操作性原则。教师所设计的学法要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具有具体的操作内容和实践内容,问题明确,易解,在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给予学习系统鲜明的研究方向。层次性强,环环紧扣。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解答问题,总结思考,增强能力。可操作性原则要求,人人参与活动,人人获取必要的数学知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教师所设计的学法与教学目标是绝然不同的两个概念,教学目标理论性强,不具备操作性,它的作用就在于理论性指导,而“学法模式”中所构建的问题是具有可操作性,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而教学目标是检验“学法模式”中所构建的问题是否达到预定目标的一杆标尺。因此,“学法模式”的课堂学习活动不是目标教学,因为,教师的作用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传授学法,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3、 开放性原则。开放性的重点要突出两点,第一,课堂的功能具有开放性,因为课堂实施的是自学为主的学习模式,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人;第二,构建的学法具有开放性,无论是导语还是自学目标,教师所构建的问题不应封闭成特定的做法和特定的答案,否则会走进思维狭窄性“死胡同”。例如:“具有这种关系的角还有哪些”,今日油價就是一种开放性的探讨语言。教师在构建学法问题时尽量要用开放式语言,这样可以放开学生思维,如“用你最熟悉的方法”,“最适应你研究的方法”,在概念的表述方面,“用你最能表达意思的话说出‘……’概念(或法则或定理)”等等。只要学生在学习中发现和研究的“成果”,不要去强行规定所谓的“标准答案”或“统一答案”,学生的“成果”只要是合理的就应该给予肯定。

四、 在课堂学习活动中所构建的“学法模式”体现的价值

数学的课堂教学活动,以传授学法,突出学生课堂学习为主体,这是课堂教育的一场重大变革,在这场变革中实惠的是学生,因为学生学到了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它所体现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1、 从传统教育中少数人的积极学习,到班级学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体现了自然科学的大众化,符合人类从文化发展时代走向科技发展时代的趋势。

2、 培养了学生研究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创新水平。创新是这个时代的特征,在信息中研究、探讨、创新,是这个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也是学校对人才培养的方向,数学课所构建的学法模式,正是体现了这一发展趋势。

3、 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正是有了思维的发散性,才有时代的创造性,思维的发散性是创造性的基础,因此,思维的发散性体现了时代不断发展进步的特征。


相关内容:

第二届丘成桐中学数学奖启动
温籍数学家李邦河获数学大奖 获奖时感谢村小
2009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将执行新方案
浙大博士解开一个世界数学难题 赢得哈佛人尊
2009年全国中学生数学冬令营闭幕
中国数学会(2008.01-2011.12)组织机构
首届丘成桐中学数学奖获奖名单在京揭晓
首届丘成桐中学数学奖总决赛获奖名单
第八届“苏步青数学教育奖”颁奖大会在杭召
第一届丘成桐中学数学奖国内各赛区获奖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