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学网


小学数学 初中数学 高中数学 数学新闻


建构数学活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


showElementsTop(0);

[内容摘要]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活动式教学,让学生有了更多的锻炼机会,由学生参与得出结论的过程──活动式教学模式,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热爱数学的情感;活动式教学更体现了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体现了新课标的改革理念。本文通过“建构数学活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 新课标 活动式教学模式 尝试

随着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实施,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由被动、服从改变为和谐、互动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课堂管理是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关键环节,所有课程改革的理念、程序都需要通过课堂的实施来完成。所以,研究、探讨有序、高效、切合实际的课堂运作与管理模式,是我们应该关注的大事。本文通过“建构数学活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在新的初中数学大纲指出:“数学教学要通过实习作业和探究性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在其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由此可见,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是:教师不仅要加强对学生双基的教育,还必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数学规律的科学精神,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以新的教学理念运用于课堂教学中,通过精心的构思和设计,进行了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活动式教学即从数学学科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的探索活动(如发现问题、信息搜集与处理、交流与合作)等,为学生设计提供参与学习的时间和思维的空间及方向,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数学活动的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靠教师灌输传授的,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学生借助于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料,通过意义 (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要实现意义建构,要把握好学习的四大要素:创设情境、协商、会话和意义建构。教师设计数学活动搭建“教”与“学”的思维平台,创设引入概念,激发学生深入讨论的情境、学生将知识内化和外化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比较与鉴别、分析与判断,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从而主动实现意义建构。

数学活动式教学模式在于培养学生正确解决问题的思维途径,其特点是:重视问题的提出而不仅是解答数学问题;强调通过生活经验建立数学图景激发学生乐于参与,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注重保持认知的灵活性,协调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自我评价。知识在师生 “开放”的互动取代 “僵化”的单向灌输中传播。由于更注重“人”的因素,它是一种基本的、开放的、可无限细分的宏观模式,在设计活动课时,要以教师水平和学生特点、所授课的类型和教学硬件条件作为设计的依据。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经历探索活动过程以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活动式学习达到理想的目标。

一、活动式课堂教学──改变学生的学习观

传统教学过分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等待知识的传授,而学生的情感、社会性、态度、价值观、创造性等方面没有得到关注,学生处于被动与依赖地位,缺乏主动性;经验的贫乏与苍白,缺乏对知识的个性化理解,兴趣狭窄且不稳定,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活动式课堂教学加强学生对于教育内容、学习时间的自主支配, 营造他们积极的学校生活体验,围绕学生学习心理素质的形成,开展培养数学素质系列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学会学习进行有效指导,发展出学生的学习策略。将课堂变为学生学习兴趣、情绪调节活动场所,引导学生学会经常进行经验体验,让他们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主动构建知识,通过告知同伴以修正自己的认知经验,并促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自我感觉与自信心和自我探究的行为方式。《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在数学活动中通过改变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方式使学生的整体精神面貌发生内在的重要变化,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效益。

二、活动式课堂教学──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教师的活动空间不仅仅局限在讲台,教师也不再是处于学生学习的“独尊”地位。在课堂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荷兰数学教育家佛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惟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不断创造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实践,去动手操作,去观察分析,去合作交流、发现和创造所学的数学知识。只有当每一个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再创造的过程,体验数学规律的生成和发现的过程,成功的喜悦才会使每一个学生有机会去分享。

心理学认为:认知从感知开始,感知是认知的门户,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课程资源的再开发,使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课堂,丰富学生的感知,组织创建让学生人人参与、积极动手动脑、合作交流的开放的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意识也是十分有意义。

三、设计活动式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

传统数学教学中重事实与原理的传授,轻知识产生进程的学习体验。数学活动的设计要摆脱传统的痼疾的根本出路在于数学价值对人的发展的回归,成为人的发展的“学程”设计。通过设计现实主体或问题以支撑学生积极的学习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参与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活动,并使学生的情感体验伴随新问题的发现和问题解决后成功感的满足,使数学活动成为学生“乐学”的动力。在有效教学与有意义学习的对立统一基础上,通过师生共同建立合作交流与对话互动的课堂教学平台,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能真正落到实处,体现主题式教学与开放性学习的统一的活动式教学模式成为实现新课程标准的核心要领。

问题系统的构建与问题系统的解决是促成学生课堂思维活跃的教学目标指向,是活动式教学的最佳载体,通过改变原有作业形式,布置实践性作业,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等使课堂教学有效延伸。活动方案与计划包括主题的选择、控制组的确定;活动估计的实施时间、方式,学生自控能力的调控、学生成果数据的获得等。对于不同的智能意义的知识,应该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对于概念陈述性知识,活动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数学知识的信息意义的内化迁移和体验数、符号、图形是如何描述现实世界的,并成为简捷有效的交流信息的手段,以及运用数学对复杂信息做出恰当的选择。而对于运算程序性知识,在教学活动设计就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进行该知识所蕴含的智力活动来获得知识结论,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推断、反思、合作交流等活动,体悟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对于应用策略性知识,通过对知识的动态整合形成“项目式”研究学习活动,其关键是教学的主题必须是师生双方在共同探索与发现中形成,它需要共同选择、组织具有拓展性材料信息,并从研究中共同得到发展,教师帮助学生相对独立解决问题以培养稳定的能力结构。在活动设计中,我们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计过程 即设计的数学活动是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和谐统一,强调学生体验发现知识、再创知识的自我发展的过程。

(二)转化应用 学习转变为通过背景材料,运用已有知识,进行观察、测量、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归纳,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从而去验证自己的假设并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三)情感体验 通过学生独立地进行探索研究,亲身体验到付出一定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喜悦,或经受挫折对自己毅力的挑战和思维直觉、推断逻辑的检验、锤炼。

(四)参与互动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和讨论,在师生、生生之间相互协作、互相启发中,根据课题的需要自觉承担一定的任务,扮演自己的角色,在集体探究活动中主动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用多重的观点来分析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五)整合创新 数学活动中,为学生营造了能够大胆创新、实现自我超越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进行学习活动中,能够超越课本的框架,不被教材上的数学知识体系要求所禁锢,去汲取教材之外的知识信息。能够超越教师的思维方式,不被教师的教学要求框架禁锢,实现自己的求真创新目标。

四、活动式课堂教学的实施尝试

(一)、操作性活动:把初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定位于以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展开学习活动,让学生借助于一定的手段,运用多种感官,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使教学做融为一体,实践活动贯穿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始终。学一个活动的最好方法是做,教师要创设让学生动手实验、制作的机会。如:在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正方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5×5的大方格纸,让学生动手剪出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来做正方体,并由学生总结出展开图的11种类型。做好的同一尺寸的立体方块,还可以设计小组合作搭摆立体的活动,给出侧视图平面形状,由学生搭建其可能对应的立体。在有理数的乘方一节,由小组统计折叠剪绳的根数,来寻求21、22、23、24……的结果和探讨剪的次数与指数的联系。

(二)、角色转换活动:数学活动式教学要从初中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生理年龄及认知水平出发,教学中努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利用学生角色情感体验,做到循序渐进,不断提高。数学的美感在于研讨的答案的趋势,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态度是中小学数学的一个共同目的,帮助学生体验这种智力的欢乐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培养数学的感觉。自己成为一个数,一个点,体验数学的美妙与中醫动感。如针对初一学生对数轴的认识,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活动:全班分为三个大组分列排好,第一位同学举一个箭头代表方向,任意指定某位同学作为原点位置,把O写在大卡片上,挂在相应的同学的胸前。各人代表数轴上不同的整数点。由教师发出-3,︱4︱、绝对值大于2小于5的数,6的相反数等指令,符合教师的指令的同学要举手,比赛各个小组的正确性高低。通过学生扮演实数,合作成数轴这一活动,学生对数轴的数和点有了深刻的了解。利用天平的工作原理和学生探讨等式的性质,使学生的思维从具体过渡到抽象的数学模型。在不等式组的解集确定时,可以两个学生的不同身高转化为数作为标准,其他身高与之比较来探究掌握解集口诀。在全等三角形的认知教学中,为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复杂图形中全等三角形的能力,改变学生心理角色,设计让学生先以体操教练员的身份,训练和体验其所制的三角形做平移、旋转、沿线翻折和围绕点翻转等基本动作,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评分。然后给出如下变换位置的全等三角形,让学生以国际体操裁判员的眼光分解两个三角形经过那些基本动作能够重合。最后小组合作比赛寻找对应边、对应角的规律,以寻找最多条目的小组获胜。通过变换角色,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入主动参与体验。

(三)、趣味性活动:数学活动要使每一个学生有用“武”之地,要创设愉悦的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乐于操作,乐于实践。同时教师要发挥教学机智及时点拔,因势利导,保证过程顺利展开。用纸牌进行有理数的加减运算,红色为正,黑色为负,两人一组,采用淘汰赛,决出全班的冠军。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熟练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

(四)、实用性活动:活动要注意学以致用,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通过活动充实知识,发展能力,增长才干。引导学生合作观察日历,启发他们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探索日历中横列、竖列、对角线上三个相邻日期数的关系和变化规律来学习如何用字母代替数,如何用代数式表示规律。又如学习统计知识时,可提前一周让学生统计自己家庭一周内丢弃的塑料袋个数,来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来理解不同统计量的意义。如学校要建个水泥篮球场,设计学生模拟施工放线活动。学生已学过勾股定理逆定理,给学习小组提供一根长绳、图钉、小木板,提问:既没有三角板,也没有量角器,请问怎样可以使得拉出线框的每个角都是直角? 目前大街上随时都会看到店家为招来顾客的许诺,诸如有奖销售、还本销售、买一送一等都可用来设计方程的应用题。进行学生几何设计图案比赛,来体会平移和旋转的万千变化。

(五)、理论基础性研究活动:每一章教学结束时,教师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写单元小结,绘制章节框图,使学生自己去理清知识结构,挖掘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探求解题规律。总复习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问题,为提高学生的独立分析水平和自主探究能力,指导学生自定一个研究专题,写一篇有关的小论文。“例谈几何题的代数解法”、“一次函数图象的性质与系数的关系”、 “一道习题结论的应用”、“例谈探索性问题解法”、“几何证明题一题多解”等等,并鼓励学生从小题目着眼,克服畏难情绪,树立信心,不追求长篇大论。只要学生的论据能说明论题,条理清楚,说理明白的文章就是好论文。学生研究与探索活动的形式要多种多样,要把教室内外、校内外的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观察事物,找出问题的解答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自我监控学习心理强化活动:在解应用题的学习活动中,可按下列自我调控单运用出声思维方式来训练学生自我监控过程并获得有关体验:

解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自我调控单

一、准确理解题意阶段

1、            找到数量关系没有?

2、            我将关系句准确地转化为代数式没有?

3、            我将复杂句成功分解没有?

4、            题中的隐含条件我充分挖掘没有?

二、列方程阶段

5、            我可以利用题中那些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6、            我检验了方程两边的单位是否一致,其含义是否相同?

三、解方程及检验、总结阶段

7、            有没有简便的解法?

8、            解题后我检验答案了吗?

9、            解难题后,我总结过解题的思路吗?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活动式教学,让学生有了更多的锻炼机会,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验操作性,由仅仅重推理、演算转变为探索、猜想、发现,最后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的过程,增强了学生智力的开发,由纯数学变为联系实际的数学,增强了数学的应用性。活动式教学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热爱数学的情感;活动式教学更体现了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体现了新课标的改革理念。

当然,活动式教学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不是万能的,教师必须把握好活动的“度”,把握课程的导向与密度,使学生在相对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不是拘泥于课本、教师的影响,而是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勇于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活动式教学模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极为有益的。

参考文献:

[1]李毓佩 《中学数学科技活动》 中国科技出版社出版

[2]全日制义务教育 《数学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吕世虎 《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设计与特色案例评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4]吴春喜 《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课初探》

[5]俞晓青 《初中数学活动式教学的尝试》

  此文为2006年人教版初中数学课标实验教材论文评比获奖作品


相关内容:

第二届丘成桐中学数学奖启动
温籍数学家李邦河获数学大奖 获奖时感谢村小
2009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将执行新方案
浙大博士解开一个世界数学难题 赢得哈佛人尊
2009年全国中学生数学冬令营闭幕
中国数学会(2008.01-2011.12)组织机构
首届丘成桐中学数学奖获奖名单在京揭晓
首届丘成桐中学数学奖总决赛获奖名单
第八届“苏步青数学教育奖”颁奖大会在杭召
第一届丘成桐中学数学奖国内各赛区获奖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