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ElementsTop(0);
教育、教学活动是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具有的一种社会活动。新生一代通过接受、继承和发展上一代传授的文化成果得以生存和发展。而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社会需要及教育目的在不断发生变化,导致了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变化,使教学过程打下深深的社会历史烙印。如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教育、教学的目的主要是为国家机构培养各种官吏,注重政治的、伦理的陶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绝对权威,教材内容是钦定的、不容质疑的,学生是被动的接受,没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只需呆读死记便成。在近现代,随着机器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运用,旧的教育传统受到冲击,学校教育不仅要为国家培养官吏,而且还要培养生产管理人员和有一定文化和职业技能的熟练的工人。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不仅要求学生有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应用的能力,教学活动也加强了同生活和实际的联系。但这时的教学过程基本上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教学目的是单维地把人培养成一定的工具;教学活动是单向地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了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浪潮,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引起了物质生产乃至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巨大变化。面对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高潮,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在寻求经济对策和社会对策,纷纷把教育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人的智力开发、个性发展和教育改革,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这时的教学过程就变的丰富起来,它的教育教学目的是把丰富个体培养成富有个性的社会个体,“他”不仅能运用知识,而且还能创造知识;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授受者,而且是主动的、积极的参与者。教学不再仅仅是教师教的活动,而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教学过程会越来越丰富化、生动化和个性化。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旧的教学过程观把传授知识作为教学过程的本质,这实质上确立了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的观点。新的教学过程观认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不是知识传递的关系,而是有着共同话题的对话关系,在对话中师生进行着知识与智慧的交流,精神与意义的沟通,师生双方都是完整的人,以整体的人格相互影响。在这种关系中,师生不是单纯的主体与客体、认识与不认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在共同学习情境中的相遇。教学过程不是一种单纯的认知过程,而是师生以交往互动、平等对话为表现形式的生命意义的实现过程,是生命力量呈现的过程,是师生对于生命内涵的体验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倡导 “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方式。 1.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 (3)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识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只有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那些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才能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发展。 2.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的过程。 3. 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实现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例如,每章节课后的“课题学习”老师可带领学生去探索、去实践。 不论是教师教学模式的开展还是学生学习方式的选择,它的支撑点应是设计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 一、活动式教学的特征与作用 活动式教学是以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发学生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它有以下特征和要求: 第一,要以活动促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无论学生思维、智慧的发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是通过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实现的。唯有活动才能提供学生参展的最佳途径和手段,并为学生实现多种潜在发展的可能性向现实发展的确定性的转化。 第二,以活动作为教学的基本原则。活动是人发展的源泉与动力。活动的实质是要求把活动作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基本途径,借助活动来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使学生享有课堂教学中更多思想和行为的自由和选择发展自我的机会。 第三,强调活动过程的自主性、开放式和创造性。只有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时空和人文环境时,享有一种环境开放,具宽松合作的人际氛围,才能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独立、主动、探索心态,从而为学生获取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性学习成果提供条件。 第四,注重活动过程的教育价值。学生素质中最重要的态度、情感、能力以及与他人的合作、责任感等个性品质的培养都是在活动中过程中实现的。因此,活动教学要将教育目的蕴于活动过程之中,并特别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注重学生对过程的主体性体验,为良好人格的形成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选择。 第五,必须以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前提。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自主权、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尊重和保证活动的独立性和差异性,真正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和活动的主人,教师成为与学生平等合作的咨询者和指导者。 一系列活动式教学使我们体会到活动式教学有利于实现学生的整体性发展,具体表现在:①活动式教学可以满足学生“表现自我,体现价值”的心理发展的需要,通过参与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并激发对学习的兴趣。②活动式教学可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学生通过“参与导学”等各种探究、操作、体验活动,了解知识的获得过程,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从而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改变机械接受和背记知识结构的被动学习方法。③活动式教学可以强化主体性体验,促进个人与集体、他人间情意的发展。④可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活动中学生常常需要自主地思索和采取行动措施,独立面对新的环境和解决新的问题,学会与同伴合作相处,因此,活动课对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合作交往能力的养成和提高大有特别的意义。⑤可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学生在活动中可以获得影响与控制环境的能力,从而建立起对自己的信心:活动中可以自由表现自己,从中获得成就感和自立感。 二、“活动式”教学的组织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般有如下的方式:从组织形式有,指定小组活动、接力赛、自愿配组活动、个体活动、人机结合(分组或个体);从涉及的内容有,解决问题型活动、设计型活动、课题型活动等;从操作层面有,主体交流型、动手操作型、设计与交流型等。 三、“活动式”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教师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过程。我们不是为活动而活动,为活跃而活跃,而是为了让学生活跃的学习、主动的学习,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学习。教师应充分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体意识调动起来后,引导他们有效的学习。在这方面我做过一些尝试,其中效果较为理想的是在有理数复习课设计的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第一章《有理数》主要内容是有理数概念及其运算,在复习主要分为的有关概念这部分内容时,由于涉及到很多基础而重要的概念—数轴、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等,一方面它可以加深对有理数(特别是负数)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为学习有理数运算作准备,一般在安排复习课内容时,都是帮助学生梳理学习过的内容,形成系统的、有条理的知识结构,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安排的内容较多,涉及的知识较为全面,及其运算设计了小组接力竞赛的的活动:以班级的自然组为单位,每组轮流回答黑板上的题目,但答题代表不固定,每一轮分别由教师、组长和学生代表任意出题产生,如:当所出题目为,正确结果是4,那么答题组中从前到后顺序排列的第4个同学回答,若像结果为负数时则由后向前数第8个同学,当数值大于小组人数时,在返回开始的位置接着计数,要求题目的运算结果的绝对值在10以内。通过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通过活动,巧妙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通过活动,改变课堂结构,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通过活动,切实落实双基要求。我体会到活动式教学模式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促使学生能够实现立体的认知、立体的学习和全方位的转变。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推进,新的课程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深入进行。在新课程实施的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关注如何实施教学计划,也就是如何设计教学期望达到的目标,并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来实现。要做到实现教学设计期望达到的目标,教师必须对中学数学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活动有正确地认识。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问,被许多学生视为畏途;数学又是一门极富逻辑推理的学问,被视为 “思维的体操”,同样为众多学子酷爱。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怎样实施教学活动,使学生对数学变畏为爱;怎样以良好的教学活动程序设计上好每一节课,让更多的学生把数学当作是思维的体操的精神享受而不是抽象难学的精神负担,这是我们作为数学教师应该重点思考解决的问题。
相关内容:
第二届丘成桐中学数学奖启动
温籍数学家李邦河获数学大奖 获奖时感谢村小
2009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将执行新方案
浙大博士解开一个世界数学难题 赢得哈佛人尊
2009年全国中学生数学冬令营闭幕
中国数学会(2008.01-2011.12)组织机构
首届丘成桐中学数学奖获奖名单在京揭晓
首届丘成桐中学数学奖总决赛获奖名单
第八届“苏步青数学教育奖”颁奖大会在杭召
第一届丘成桐中学数学奖国内各赛区获奖名单